正文 第5章 積極進行自我反省有益於青少年健康成長(1 / 1)

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交而不信乎?師傳而不習乎?”意思是:我每天都要反省,為人做事是不是忠實?與朋友交往是不是講信用?老師傳授我的學業是不是複習了?一個人通過自省,進行自責,能夠及時檢查並發現自己的每一個細小過失,進一步有目的地嚴格要求和提高自己,防微杜漸,不斷鞭策自己前進。

“省”,對我們來說,就是要在實踐中,經常回顧和檢點自己的言行,肯定成績,找出不足,判明是非,提高認識。著名的學者和教育家謝覺哉曾經寫過一首詩:

行經萬裏身猶健,

曆盡千艱膽未寒。

可有塵瑕須拂拭,

敞開心肺給人看。

謝老這種胸存四海,心無芥蒂的可貴品格,反映了老一輩革命家的無私心底。為了無產階級革命事業,他們經常“三省吾身”,如發現任何一方麵的“塵瑕”,都會及時“拂拭”。

魯迅先生說:“我的確時時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無情麵地解剖自己。”這表明了魯迅省察自我的精神。

惲代英早在青少年時期就立誌獻身革命事業。他的日記可以說是一部自省日記。他給自己訂了自助戒約:一不談人之過;二不失信;三不惡待人;四不作無益事;五不浪費;六不輕理;七不染惡嗜好;八不驕矜。他每天作自省的記錄。某日:“自省,有輕人態度。”某日:“自省,因日病作事甚少,上課好作閑言語。”後來,他還在日記中對自己的行為過失實行自我扣分。比如,1918 年有一篇日記:“日程共九十五分。讒言扣二分,實九十一分。又忌心,但未見於事,扣二分。實九十三分。隨口說謊,但表明,扣二分,實八十九分。”

樂於自省的人是工作、生活中深思熟慮的人。樂於自省是一個人自覺性的表現,能這樣做,其進步必然快。古人雲:“反記者,觸事皆成藥石。”一個人隻要多反省自己,任何事都可以變成自己的借鑒,作為自己行為的標準,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提高自己。

自我反省有益於青少年健康成長。那麼,在生活中,青少年該怎樣來培養自我反省的習慣呢?

(1)學會接受批評。

一位法國心理學家通過一項專題研究證實,那些難以接受批評的孩子長大後,大多會對批評持“避而遠之”或幹脆“拒之門外”的態度。因此,我們應該讓自己學會接受批評,這不僅有助於塑造自己完整的人格,而且可以幫助自己在其他方麵取得成功。

因此,在接受他人批評的時候要認真傾聽,要持有平和的心態,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2)學會總結經驗教訓。

總結經驗教訓事實上就是對自我行為的一種反省。例如,一個孩子用打架來解決與同學之間的矛盾,如果他在打架上吃了虧,他會想:“上次我感到生氣的時候是用打架來表達我的憤怒的,結果我被別人打了。那麼下次發生這樣的情況時,我該怎麼辦呢?我不用打架可以嗎?是不是有更好的解決方法呢?”

當我們直接感受到行動與結果之間有某種關係後,我們往往會先想一想再采取行動。我們可能會對自己的行為有一個預先的評價,看是否會出現自己預料的結果,如果結果正如所料,那麼就會繼續這麼做。如果結果與自己想的不一樣,我們就會總結經驗教訓,調整自己的想法。這也是一個人做事的一種反應機製。

如果我們學會了經常總結經驗和教訓,我們就已經學會自覺地進行反省,這對我們的人生會有很大的幫助。

(3)預見事物的後果。

做事情要三思而後行。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能憑一時衝動,根本不考慮後果。通過這種預見做事後果的過程,我們就學會反省自己的行為了。

(4)自己承擔做錯事的後果。

做錯了事讓父母承擔後果,這種行為是非常不對的。這不僅會讓自己失去了責任心,更意識不到自己的錯誤,從而一而再、再而三地犯相同的錯誤。因此,青少年要敢於自己承擔做錯事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