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公元前 5~4 世紀的孔子提出了“性相近也,習相遠也”的性習說。他認為人生來稟賦差異不大,是後天造成了較大的差別。比他晚一個多世紀的孟子提出了“性善論”,認為人生來就是善良的,“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環境與教育扶植善性,而不使之泯滅,並發展成“仁、義、禮、智”。相反,比孟子稍晚些的荀況則認為人生來就是“惡”的,環境與教育去惡育善。這些理論都強調了環境對人們性格的影響作用。
人的性格是在長期生活環境和社會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它一旦形成就比較穩定,但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客觀環境的變化往往使人的性格發生明顯的變化。如在某種環境和家庭影響下成長的兒童,養成了怯懦、孤獨的性格特點,當他進入學校,經過集體的熏陶,隨著社會交往的日益增多,就可能使他們原來的性格特點有顯著的變化;一個活潑愉快的學生,也可能由於某種嚴重的打擊,精神上蒙受挫折而變得憂悶抑鬱起來。
客觀環境的影響,需要通過人的主觀因素起作用。意識的自我調節對性格的履行起著重要作用。幼小兒童的行為方式沒有定型,意識的自我調節水平較低,他們易受環境影響,性格的可塑性更大;當一個人的社會知識經驗豐富了,出現了比較係統化的思想,形成理想、信念和世界觀時,他們的性格才能在社會實踐中、在自我調節的水平上得以發展、改造。雖然成人的行為方式比兒童穩定,但其性格也仍具有可塑性的一麵。
性格的可塑性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不可能永遠停留在一個水平上,因為作用於性格的諸因素是不斷變化的。性格的可變性,決定了性格是可以培養的。對於青少年來說,越早注重對良好性格的培養,就越有利於日後的發展。
青少年時期是塑造和優化性格的關鍵時期,如果感覺自己的某些性格不夠好,可根據以下 5 個原則著手進行塑造和鍛煉。
(1)循序漸進原則。
莎士比亞說:“金字塔是用一塊塊石頭堆砌而成的。”優良性格的形成需要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同樣,不良性格的克服也需要長期不懈的努力。心理學研究表明,性格是一種相當穩定的個性特征,這種穩定性特點決定了性格的形成和轉化隻能是一個緩慢的漸進過程。一個一向心急火燎、辦事急躁、快手快腳的人,要他一下子變得穩重鎮定、泰然自如,那是很困難的。同樣,一個心胸狹窄、性格暴躁的人,要他馬上變得雍容大度、豁達寬容,也是辦不到的。因此,無論是克服不良性格也好,還是塑造優良性格也好,都必須堅持循序漸進、從大處著眼小處做起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