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在一本書上看到這麼一個故事。
夫妻倆打工打了二三十年,好不容易在自己事業成功後才生了一個兒子。夫妻兩人當時都五十左右了,也算晚年得子,誰不疼愛自己的孩子呢,更何況這個孩子來到這個世上本身就不容易。但夫妻倆考慮到孩子的將來,想到自己的摸爬滾打,本來是想讓孩子過上一個好日子的,夫妻倆賺得錢也夠孩子花一輩子了。就這樣,夫妻倆對孩子特別寵愛,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就這樣過了十幾年,孩子人倒長得蠻帥,但品行有點不端,經常惹是生非,把夫妻倆弄得焦頭爛額。夫妻倆看到這種情況,不知道用了多少辦法,但就是不管用。轉眼孩子就到初三了,夫妻倆也知道憑孩子的實力考不上重點高中,就算用錢買進高中,也無濟於事。但還是決定送他去上重點高中,為了改變孩子。夫妻倆決定讓自己變得窮些。就這樣,夫妻倆的公司“倒閉了”。
孩子到學校後,剛開始過得生活還是像以前那樣,吃喝玩樂。但知道自己家的公司破產後,父母的日子也過得緊。要錢也拿不到錢,自己要不向別人借錢,但自己一向大手大腳慣了,那些狗肉朋友也挺勢利的,知道自己還不起,也不會借,那就隻剩下偷和搶兩個方法了。當時不是沒想過偷和搶,但看到父母親都很大了,加上公司又破產了,自己萬一真的被抓起來了,那父母親將來怎麼辦。就這樣一步一步做自己的思想工作,自己一步一步往前進的方向邁步。自己拿起來了那些無聊的書看起來,慢慢地學習成績提高了。就這樣,順利地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學。
夫妻倆本來打算告訴孩子真相,但想到孩子一旦到大學,兩個人又不在孩子身邊,孩子又會大手大腳,壞毛病又會重新回到他身邊。無奈,繼續瞞了幾年。孩子畢業找到工作鍛煉幾年後,看到孩子真的長大了,才把事實真相告訴孩子。
這雖然是個小故事,真假不知道,但可以告訴父母該如何對待自己的孩子,如何培養自己的孩子。
對孩子要舍得愛,但舍得愛不是溺愛。對孩子要舍得讓他吃苦,不吃苦,就不知生活的艱辛,不知生活的艱辛,就不會珍惜美好生活,就會生在福中不知福。
許多孩子從小就受到父母的寵愛,什麼事都不用做。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過著的是小皇帝的生活,生活好像就是享受。這樣培養出的孩子就像是溫室的花朵,難以經曆風雨。若換個方式去愛,可能做父母的要舌下那份不忍心。
為了防止溺愛孩子,有人提出一套培養孩子的方法,從孩子一出生就開始培養。有這麼一套培養方法:孩子哭了,作為媽媽的,本來要給奶給孩子吃。但有時可以不給,要狠下心來——不是孩子哭幾下就能把媽媽的心苦軟的。孩子撒嬌哭鼻子的時候,也不一定要慣著,要給孩子一點“教訓”,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知道“會哭的孩子不一定有奶吃”。孩子四五歲時,可以讓孩子到外麵買買東西。現在的幼兒園小學的教科書不會教孩子這些生活常識,得自己在生活中去教。德國的幼兒園有個課程就是教會孩子如何回家,這在中國是不可理解的。棍棒出孝子,慈母多敗兒。對孩子要多些“棍棒”,少些“胡蘿卜”。要舍得用棍棒,這看起來是不愛,實際上是更大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