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在的商業社會,商品交換深入人心。商品是什麼,按著最經典的定義就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但事實上有些商品它不直接為那些物質的產品,如理發。商品社會遵循著價值規律,商品要按它的價值來交換。在現代社會,幾乎所有東西都能用來交換,從而成為商品,從而獲得金燦燦的金子,從而享受美好的生活。
這樣的社會使得我們頭腦中充滿著商品、充滿著錢。任何幫助別人的行為都要轉化看得見摸得著的錢。記得小時候,我家所在的那個農村,家家都有個菜園子,蔬菜幾乎就是自給自足。蔬菜不是用來賣的,而是用來吃的。還有一件事情就是誰家做新房子,全村的人都要出工。現在情況已經不同了,隻有少數幾家有菜地,多餘的菜是拿到市場上去賣的。誰家做新房子,誰家自己拿錢去請工就行了。這是時代的進步,也是時代的退步,總得來說,這是曆史的進步,隻不過它把田園詩的美好生活打破,陶淵明再也回不到以前了。
錢成為了這個社會的一個強力法則,它滲透在生活的方方麵麵,從而也理所當然成為了我們頭腦中的一個法則。當我們從學校來到社會,我們褪去了學生時代的色彩,換上了社會這裝新衣,來到了職場。
學校的教育並不都是理想教育,學校也並不都是象牙塔,更多的還是一個社會。踏入職場的第一天,我們想的是如何使自己將來過得更好些,我們知道商品社會一切都可以變成商品或錢。當自己的行為不能夠使自己帶來金錢的時候,我們就不會采取自己的行為。有這麼一家公司,新招來兩個員工。一個來自城市,一個來自農村,但公司打算隻招一個員工,試用期是3個月。
他們來到公司,第一天主管就把公司的具體業務之類的交代清楚了,接下來就看他們的能力和表現了。
兩個小夥子很賣力,工作業績也都不錯,可謂旗鼓相當。但來自城市的那個小夥子每天隻把工作上的事做完就了事,至於其它打掃衛生,電腦小故障處理之類的小事,他一概不管。而來自農村的卻不是這樣,又是會幫下同時抹桌子,處理電腦小故障。這類事情他做得很自然,完全出自自然心。三個月試用期到了,公司對兩人業績進行考核,不相上下。公司很犯難,兩個人都很優秀。任何一個離開都是損失,但公司隻能招一個。為此主管向老板反映情況,老板看了兩人的業績,的確很優秀,都比在這裏工作幾年的員工的業績還好。因此兩人的試用期都通過,兩人被順利錄取。
兩人一如既往的幹著活,來自農村的除了忙自己的事外,其它一些事,能夠幫到同事的盡量幫。來自城裏的小夥子一如既往的幹著自己的事情,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剛開始一年,兩人都是在老手手下幹事,隻負責一個項目的一個環節。這種工作隻要自己一人能夠勝任就行,不過多地強調團隊的協作能力。年終評比的時候,兩人還是不分上下,但都名列前茅。
老板決定從兩人當眾挑選一名主管,但兩人各方麵都旗鼓相當,讓誰當主管都不好。為此老板決定各給兩人一個項目,在實踐中進行考察。
在做項目這件事上,兩人的優缺點就表現得比較明顯。來自城裏的小夥子,把整個項目的環節都搞得很清楚,但一到具體執行過程當中,就會出這樣那樣的問題,有些老員工故意使絆,致使項目進展不是太順利。來自農村的小夥子像往常一樣幫助同事,做起項目來的得心應手,項目進展得很順利。
這一切,老板看到眼裏。最後理所當然的來自農村的小夥子當上了主管。老板也找了來自城裏的小夥子聊了天,希望他能夠再接再厲,注意團結人。當時他還不怎麼理解,直到過了幾天,和來自農村的小夥子在一起聊天時,談到進公司後的種種遭遇和自己的成長進步時,他才若有所悟。從那以後,也把心放開了,能幫同事的就幫同事。過了沒多久,他也順利地當上了一個部門的主管。
那天兩個人聊了許多,聊了自己的出身、怎麼成長的等問題。原來來自城市的小夥子在家裏,家人為了鍛煉他,有時候,叫他到下麵商店買醬油,食鹽之類的日用品,都會給予他一定的小費。所以來到公司,自己有時候也想幫同事,但轉念一想,這樣我是不是吃虧了。而來自農村的小夥子從小就幫左鄰右舍幹些活。久而久之,也就成為一種習慣。
人這一生,除了晚上,其實大部分時間是跟同事在一起的。小時候是在家裏,家裏人是你經常打交道的對象,上學後是在學校,又跟同學多有來往,步入社會後,同事是要經常接觸的。對與自己常接觸的人,舍得一下,將會得到不一樣的收獲,上麵的例子就很能說明問題。來自農村的會經常幫助別人,雖然一時同事可能幫不上什麼忙,但久而久之,做起事來就會很順利,特別是那些強調協調的工作。來自城裏的小夥子有能力但卻有點搞“個人獨立”的感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久而久之,別人對他所持的態度也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在與同事的交往中,記得多付出些。雖然這不是商品交換,但卻比商品交換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