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付出才會有回報(1 / 1)

人這一輩子,大部分時間是要為自己的生存和發展而奮鬥的。現在社會不同於以往社會的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以前在農業社會,你自己一家一戶搞農業生產,搞小手工業生產。現在大部分人不是這樣,現在是到公司或工廠上班,不是搞一家一戶的生產。以前幹活是為自己,現在幹活是為自己也為老板。為自己肯定是心甘情願的,為老板,可能心甘情願也可能不心甘情願。

多付出,才會有回報。這種思維在與其他人交往時能夠理解也能夠較好的運用。但一旦是把其他人變成老板,那可就另說了。唯物辯證法教導我們:“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這件事上就能夠很熟練的運用,也不算老師白教,學費也沒白給。但我們有沒想過,為老板多付出,難道不會有回報嗎?我想還是有的。工作是為自己,客觀上是對老板有利,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但要達到“工作上為自己”這個目標。第一,要有份工作。這份工作怎麼來的,不能全說是老板給的,因為那是等價交換。第二,要把工作做好。工作沒做好,一交不了差,二拿不到工資。第三,要多做工作,做好工作。你不多做工作,你工資是不可能漲的,你不做好工作,工資是不可能提高的。第四,要做些不是你職責範圍內但又可以做得工作。

把工作做好,是一種付出。是對自己有利的付出,這不是為老板。想下,你不把工作做好,老板就會把你炒魷魚。

小明是一家公司的員工,每天上班期間工作效率不是很好,本來在上班期間能夠完成的工作,他由於習慣問題,非得帶回家加班才能完成。如此幾個月下來,天天忙得精疲力盡,覺得工作就是受罪。這種情緒又帶到工作當中,如此過不了多久,沒等老板炒魷魚,自己就先走了。

試想下,你在上班期間把份內工作做好,就不會把自己搞得精疲力盡,搞得很累。於己於公司都是不二選擇。把自己本來應該充電或娛樂的時間拿來完成剩下的工作,的確不劃算。自己精力不能得到很好的恢複,第二天也難以有很好的工作狀態,如此反複,惡性循環,對工作不利。如果抱著工作是為了老板這種心態,不肯有所付出,到頭來還是苦了自己。

多做工作,做好工作。做完自己基本的工作後,就應該多做工作,做好工作。

小李是高中畢業生,來到沿海打工,進了一家廠。由於自己手腳快,工作幹得不錯,老板交代的基本工作完成後,就去做其它環節的工作,過了沒多久,就把整個工作的各個環節上的工作都做了一番並且熟練的掌握了。老板看到後,就提升他為小組長。後來就是憑著自己這種“多做工作”的態度,他成為這家廠在成都的分廠的廠長。

多做些分外工作。這樣做是為老板多創造價值。做好工作,那對自己很有利,多做工作也是如此。做些分外工作,無疑就是傻子。這些分外工作算工資嗎,不算,那還不白做。

小英和小琴都是從一所名牌大學畢業的市場營銷專業畢業,來到一家公司實習,實習期為三個月。經過三個月考核,考核優秀轉正。這時主管交付兩個人一項工作,就是對一個小區進行調查——調查公司產品的銷售情況,一星期後交付調查報告,小英一天內就把這項工作做完,調查報告寫得也不錯。小琴花了幾天時間做調查,調查報告寫得也不錯。上交調查報告後主管找兩人談話指出,小琴的報告寫得不錯,但小英寫得也不賴。隻是沒小琴的調查報告寫得好,小琴的不僅有縱向對比,還有橫向對比。原來小琴不僅調查了本公司的產品,還調查了與本公司類似的產品。多做了些分外工作。正因為這些分外工作才使得小琴的報告寫得更好些。

經過三個月的實習期,由於小琴做事總能多做些分外工作,故被聘用。小英因為能力還不錯,打算再給一個月的試用期。

人的一生當中有大部分時間是用在工作當中的,工作時第一需要。為老板多做些事,其實也是為自己都做些事。趁著還有個工作平台的時候,好好鍛煉。舍得舍得,舍得為老板付出,老板也會為你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