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瀾先生注“小製之區畛,奇巧之機要”曰:“《漢書·藝文誌》有《雜禽獸六畜昆蟲賦》十八篇,王應麟曰‘劉向《別錄》有《行過江上弋雁賦》、《弋雁得雄賦》’。又有《雜器賦草木賦》三十三篇。《西京雜記》雖雲出自吳均,然其時或尚及見漢代雜賦之遺。”清代王芑孫《讀賦卮言》亦雲賦者,用居光大,亦不可以小言。聊以小言,猶雲短製,在漢則劉安、枚乘、鄒陽、嚴忌、桓譚、趙壹、孔臧、路喬如、黃香、蔡邕、李尤、杜篤、公孫詭、閔鴻、侯瑾之徒,碎金屑玉,愁遺選外。”從《漢誌》及《西京雜記》所載小賦看來,其數量還相當可觀。兩漢確實存在著如劉勰所雲的“小製之區畛”的小賦創作,並在魏晉南北朝一直延續。
在賦學研究領域,相對於散體大賦的小賦,往往是指兩漢魏晉南北朝的“抒情小賦”,而大多的“抒情小賦”,又主要是指騷體而言,如賈誼《鵬鳥賦》等。但是就唐前小賦創作與文體意識而言,作為相對於大賦而存在的小賦,是從賦體範圍來說的,其概念與內涵都不同於騷體,即一般意義上的“抒情小賦”。從小賦的發展演變曆程來看,雖然小賦的創作與評論在兩漢為盛,但是若溯其源,其體應始於荀子,發展興盛於漢晉,演變於南朝。
二、唐前小賦創作的儒學背景與遊宴應製氛圍
唐前小賦創作及文體意識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因荀子創立小賦的儒學背景及以後小賦創作遊宴應製氛圍兩個方麵的因素。
(1)荀子賦體與小賦創作的儒學背景及小賦體物言誌賦體特征的確立
對荀子賦體創作的研究,不僅僅涉及荀子一個人的問題,同時牽涉到賦體的創始時間以及對賦體這一文體特征的認識。
首先,我們從荀子賦體創作時間來看荀子賦作在賦體尤其是小賦創作上的重要意義。劉勰《文心雕龍·詮賦》言“荀況《禮》《智》,宋玉《風》《釣》,爰賜名號,與詩畫境。六義附庸,蔚為大國”,認為自荀子、宋玉始,賦體才取得“爰賜名號”文體的獨立地位。劉勰又獨撰《辨騷》,因而,劉勰之說頗啟後世荀賦創立賦體之說。蕭統《文選序》也將騷、賦分述,論及賦體時,認為“荀宋表前,賈馬繼後”。又如清王芑孫《讀賦卮言·導源》言:
荀況賦論言請陳俛詩;班固言賦者古詩之流。曰“俛”,旁出之辭;曰“流”,每下之說。夫既與詩分體,則義兼比興,用長箴頌矣。
單行之始,椎輪晚周,別子為祖,荀況屈平是也。繼別為宗,宋玉是也。追其統係,三百篇其百世不遷之宗矣。下此則兩家歧出,有由屈子之分支者,有自荀卿別派者,昭明序《選》,所以雲荀宋表前,賈馬繼後,而慨然於源流自茲也。相如之徒,敷典搐文,乃從荀法;賈傅以下,湛思渺慮,具有屈心。抑荀正而屈變,馬愉而賈戚,雖雲一轂,略已殊途。賦家極軌,要當盛漢之隆,而或命騷為的,偏奉東京,豈曰知言者哉。
王氏所言雖然總持騷賦宗詩之論,也沒有明言騷賦不同體,但還是認為自詩之後,屈原與荀子“兩家歧出,有由屈子之分支者,有自荀卿別派者”,並指出兩派後世的延續,其實已經意識到荀子賦在賦體創作中的開創之功,這種開創有別於屈子的騷體創作。
近年來,伴隨著對賦體起源的探討,人們開始質疑荀子首創賦體之功。最為主要的有兩種意見,一是認為始於宋玉,一是認為始於賈誼。二者雖有異,但在否定荀賦的開創之功上是一致的。其否定的理由大致有三:一是荀子《賦篇》不是規範的稱呼。“《賦篇》總題中雖用了‘賦’字,但畢竟未明確地稱為‘某某賦’。它所轄的五個單篇《禮》、《知》、《雲》、《蠶》、《箴》也並未命名為‘禮賦V知賦,……等”。但是若以篇名的規範來定體,屈原的作品也沒有一定的規範,其稱為楚辭或騷體者,是後人追奉。且就後世賦體創作而論,還存在著不以賦體名篇的現象,如七體、對問體等。荀卿諸篇的命名,看似不規範,恰恰見出賦體始創的特征,它為後來賦體直接以某某賦名篇 的出現提供了一個參照。且漢以後,從創作實際看,不論騷體還是賦體都可以“賦”名篇,篇名“賦”字已失去它應有的區分騷體與賦體的作用與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