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有三個國家沒派人參加,所以齊桓公就想討伐他們,不過這有點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意思,不太符合仁義的模式,所以管仲建議他先討伐魯國,因為齊國和魯國之間,還有一筆賬沒算完!
齊桓公也覺得自己當年跟魯國的事情還沒完,所以就順水推舟地答應了下來,並且迅速地集結了軍隊,準備向魯國進行大規模的武裝報複!大隊人馬推進到了齊魯兩國的邊境,魯莊公心裏害怕了,就向自己手下的大臣們討說法。大臣們一致認為,齊桓公挾天子以令諸侯,做的事情不但名正言順而且大仁大義,魯國如果堅持走抗拒的道路在道義上站不住腳,很有可能會被國際社會孤立,所以必須妥協!
於是魯莊公知道自己錯了,趕忙跟齊國人議和,並且同意和齊桓公進行一次麵對麵的交流,冰釋前嫌!
也就是在這次的會盟中,魯國的大將曹沫挾持了齊桓公要求齊桓公退回當初奪取魯國的“汶陽之田”。當時齊桓公被鋼刀架頸,無奈之下才答應了曹沫的條件。可是散會之後,齊國的臣子們都非常生氣,要求齊桓公發動軍隊把魯國人全都抓起來!不過最後在管仲的堅持之下,齊桓公沒有這麼做。不但沒這麼做,還遵守自己的諾言真的把汶陽之田給退了回去!自此之後,他的威信更加隆重!就連上次不肯前來會盟的衛國和曹國都主動地派人來表示道歉,並且還提出了訂立盟約的要求!
齊桓公表示同意不會追究以前的事情,但訂立盟約的事情必須推遲,因為還有一個國家因為一些私人原因不肯參加會盟,違背了周王的意願,大家必須聯合起來對他做出懲罰性的打擊,這就是宋國!
上次會盟,主題本來就是為了給宋桓公加冕,可是後來在確立盟主的時候,宋桓公覺得自己一個公爵不應該屈居在齊桓公這個侯爵之下,盟會進行了一半還沒有開閉幕式,就中途離席而去,齊桓公對此非常憤怒!
軍隊很快就集結完成,但還沒有來得及出發,宋國人就想通了,派人送上厚禮跟齊桓公認錯,表示願意承認對方盟主的合法地位。如此一來,齊桓公的盟主地位就已經得到了八個國家的認可!
中原強國之中,唯一不願意參加會盟並且對齊國態度強硬的就剩下了鄭國!此時的鄭國鄭莊公早就死了,是他的兒子鄭厲公在當家作主!鄭厲公一心懷念父親當年所創造的霸業,同時也想重振雄風,所以不願意承認齊桓公這個霸主!
齊桓公正和管仲商量著怎麼去征伐鄭國的時候,北方的燕國卻派使者來請救兵,說山戎侵略他們的國土,並且來勢洶洶,燕國已經打了很多次的敗仗,山戎的虎狼之師,一日千裏,而且濫殺無辜,百姓死傷無數,眼看就要打到國都來了!
燕國是北方的大國,距離齊國很遠,齊桓公本來可以坐視不理,甚至還可以來個隔岸觀火坐收漁人之利什麼的,可是為了做一個大仁大義的霸主,在管仲的建議之下,他還是毅然出兵!
公元前663年,齊國的大軍進入燕國國土,可是和山戎大軍失之交臂。北方蠻族發動戰爭一般都不會做滅國性的攻擊,他們的目的隻是搶奪財物牲畜還有婦女。可是經此一役,燕國元氣大傷,而且城池殘破,如果讓他們就這樣瀟瀟灑灑地走了,以山戎貪婪的個性,保準過不了幾天,還會卷土重來再搶一票!燕國人以後休想有好日子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