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番商議之後,齊桓公決定讓自己的兒子公子無虧親自率領大軍救援衛國。
公子無虧到了衛國一看,頓時差點把鼻子給氣歪了,心想這些狄部落的人真是太客氣了。不但把衛國的財寶和糧食婦女搶得一幹二淨,還為了下一回搶著方便,把衛國的城牆都給拆了。他們趕到的時候,人家早就溜之大吉了。
找不到人交鋒,衛國都城殘破無險可守,久經戰陣的公子無虧覺得此地不可久留。況且長期駐紮糧草也會出問題,於是寫信給父親,請他老人家給出行動方案。齊桓公讓衛懿公的兒子繼承王位,是為衛文公。
衛文公即位之後,齊國出錢出力在衛國國都東方四十裏的地方漕邑,另築一個新都,又留下三千齊軍幫助他們守城,以防北狄卷土重來!衛國因為這個才能重新存在下去,不過他已經衰落得不能再衰落了。當時所有的百姓加起來不過七百三十人!存在隻不過是一種形式,其實它已經滅亡了。
讓齊桓公和管仲沒有想到的是北狄人竟然是如此的貪婪。在成功地滅亡了衛國之後,他們乘勝進攻,轉頭攻擊附近的刑國。刑國不能抵擋,再次派人向齊桓公求援。齊桓公就再次猶豫了,還想明年開春再去!
管仲對此提出反對,他說:上一次咱們沒有能夠成功地救援衛國,已經丟了臉皮。列國諸侯之所以尊重主公就是因為齊國總是學雷鋒去幫助他們,如果我們這次再不出手,霸主的威信恐怕會蕩然無存。
齊桓公一看自己老大的寶座都快丟了,這才痛定思痛下定決心要和北狄決一死戰。不過齊桓公沒有單獨出戰,而是發出國際維和的命令,讓其他幾個盟國跟著一起出兵,這樣一來,各國的軍隊集結浪費了整整兩個月的時間,最後魯國和邾國的兵馬也沒有到。
齊桓公也許真的是吸取了上次衛國的教訓,他覺得隻是擊敗北狄不足以彰顯自己的魅力,而現在情況不一樣了……他幫助衛國重新建立了國家,這可比幫助他們擊敗北狄功勞要大得多了。
也許正因為如此刑國才會遭受到了衛國一樣的命運吧。齊軍到達刑國國都的時候,北狄早就撤退了,滿城都是大火,都城被燒成了一片焦土,已經失去了維修的價值,最好的辦法就是跟衛國一樣換個地方重起爐灶。
齊國再次出錢出力幫助刑國重新造了一座都城,安撫他的黎民,恢複老百姓的家園。刑國上上下下都把他當成再生父母一樣。
齊桓公和管仲略施小計,不但削弱了衛國和刑國的勢力,使得中原局勢更加明朗,而且沒有浪費一兵一卒,就取得了巨大的威望。從此之後,列國諸侯都在傳頌著齊桓公大仁大義的功德,不得不承認他是整個中原的霸主。爭著搶著向他進貢,希望得到他的庇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