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伐楚(1 / 2)

春秋時代和戰國時代不同,要做中原的霸主首先就要為中原各國服務。事情發展到了這一步,中原地區除了曾經有過霸主雛形的鄭國不向齊桓公臣服之外,舉目之下已經再也沒有敵人了。

鄭國對齊國的不肯臣服,一方麵因為曆史原因他們很驕傲,另外一方因為地理原因使得他們處在周和楚南北兩大勢力的夾縫之中。

有人或許認為我這樣說不合道理,很多人都會說楚國也是周朝的封國。其實事實並非如此,楚國一向都被周朝人稱為蠻夷,事實上他也真的不是炎黃子孫。而且早在公元前704年周桓王時期,楚國就脫離了部落的形態開始稱王。

楚王和周王,就算是毫無曆史知識的人也知道一山不容二虎的道理,當時還沒有皇帝這個稱號,“王”就是整個國家最高的統治者。一個國家不可能存在兩個王。這就說明當時楚和周是兩個不同的國家。平等而且對立!

不過有一點要承認的是,楚國並不想背負像類似蠻夷這樣的帽子。他不想和山戎北狄這樣的民族排排站,他認為自己比山戎更高級,更文明,甚至已經達到了中原國家的文明水平。所以他對外宣稱也曾經是周朝的封國。事實上楚國在704年以前的確得到過周朝的賜封,隻不過他們給的封號太小,隻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的第四等,子爵。

現在的楚國強大起來了,別說你把人家成為“楚子”, 你就算是稱他為“楚侯” “楚公”人家也不要了,他幹脆就自稱楚王!

所以不管是尊王還是攘夷,齊桓公都要把楚國列為最主要的對象,遲早都難免和他發生摩擦。事實上,楚國的威脅的確比北狄和山戎犬戎這些民族部落都要大得多。管仲就曾經提出過“攘夷必要攘楚”的大略方針。

不過對付楚國可不像對付別的蠻夷那麼簡單,北狄那夥人隻不過就是跑到中原來打醬油,來了就搶,搶完就走,可是楚國對中原卻有著強烈的領土意識,他們對中原的滲透不隻是來自於軍事方麵還有政治和經濟方麵。

自從周王室衰落鄭莊公死後,鄭國一直都遊走於兩個政權之間不能自拔。莊公之子鄭厲公一心想要恢複鄭莊公當年的權威,所以始終不肯承認齊桓公的霸主地位,數次會盟,沒有一次派人到場。

鄭厲公死後,懦弱無能的鄭文公即位,他沒有能力單獨跟齊國對抗,所以就選擇成為楚國的小跟班。

可問題最終還是處在鄭國的地理位置上,他位於周王朝國都的外圍,又是中原強國和楚國接觸的必經之路,所以楚國要進軍中原要先拿下鄭國,齊國要想攘楚也必須先把鄭國擺平,以後的日子裏這個可憐的國家就要在兩大強國之間搖擺不定。

這個時候,楚國楚成王即位,一心想要取代齊桓公稱霸諸侯。前一段時間楚國鬧內亂,公子子元一心想和自己的嫂子桃花夫人上演春宮大戲,可是桃花夫人偏偏對他無意,又覺得他做事太張揚,於是讓他攻打鄭國,給新即位的楚成王立威。沒想到長相很帥的子元是個銀樣鑞槍頭,連一個小小的鄭國也拿不下來。

桃花夫人設計把他除掉,讓楚成王親自掌握國政。楚成王也算是年輕有為,他或許是感覺到了齊桓公的稱霸以及他狗屁不通的“尊王攘夷”的口號會給自己帶來巨大的威脅,所以就借口向鄭國雪恥,想要通過這塊跳板謀奪中原霸主的地位。

很快楚國就向鄭國派出了大軍,大將飛廉以傾國之兵加之於鄭,他們人多勢眾驍勇善戰,脫不了蠻夷本色。鄭國已經淪為三流國家,雖然經濟上還行,但和人動武那是萬萬不能的,打了兩場勝仗之後,立即向齊桓公求援。

管仲和齊桓公早就有意向楚國人秀一下肌肉,以求再次擴大自己在諸侯間的影響力,所以出兵。不過齊軍並沒有正麵和楚軍作戰,管仲的思路非常清晰,他指出想要打贏這一仗不用非要援救鄭國,咱們可以直接攻打楚國。這樣既可以伐楚又可以削弱鄭國的勢力,實在是一舉兩得。

齊桓公也知道鄭國不服自己,留著這個沒什麼信譽度的國家遲早是個禍害,所以就同意了管仲的計策,可是他覺得這樣大張旗鼓長途跋涉地進軍楚國這樣的軍事強國,很有可能給對方以逸待勞的機會,盟軍將會遭到滅頂之災。

管仲胸有成竹地說:我們當然不會直接去進攻楚國,我記得蔡國曾經得罪過主公,咱們不如以討伐蔡國的名義向楚國進軍,那樣楚國人就會疏於防範,等到咱們的兵鋒推進到漢水再誓師討伐,給他一個措手不及。

兩人想得挺好,可無奈用錯了人,千不該萬不該把那個挨千刀的大奸臣豎貂給派了出去,這廝接受了蔡國國君的賄賂,把作戰計劃全部都透露了出去,導致蔡國國君棄城而逃,楚成王提前得到了消息。而他兵不血刃地得到了一座城池,還因此受到了獎賞。正所謂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齊桓公的悲慘下場,現在已經初露端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