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成王得到這個消息之後大為震驚,雖然他對楚國的國防力量很有自信,又有漢水天險作為屏障,而且實在不行還能撤退到長江南岸,但仔細想想無論如何要對抗八國聯軍都是大傷元氣的一場硬仗,他是實在不想打。
春秋時代嘴皮子往往都比千軍萬馬來得管用,楚成王和他的文武大臣們也都是知道這個道理的。所以他派出國中最有氣節而且能說會道的大夫屈完前往盟軍的軍營,找齊桓公和管仲進行交涉。
屈完是一個很有風骨的人物,能屈能伸但絕對顧全大體,是曆史上最好的外交官,楚成王派他去算是選對了人。
屈完見了齊桓公和管仲就不卑不亢地指責齊國人隨意侵入楚國的領土,而且是師出無名,不講道理,然後請他們退軍。
管仲也不甘示弱聲稱薑子牙受封為齊國國君的時候,曾經接到周王朝的詔書,讓他輔佐王室,討伐不臣,凡是諸侯有罪的都可以出兵討伐。楚國也是周王朝的子爵國,齊國人當然來得也去得!
另外管仲說出了此次楚國遭到討伐的兩個錯誤原因,第一身為子爵國不向周王朝進貢包茅(包茅是一種祭品,特產與南方,祭祀的時候用來發酵釀酒,實際就是茅草而已,相信楚國人並不缺乏,之所以不進貢,就是讓周王朝知道,老子不鳥你!)
第二,四百年前,周昭王到你們楚國進行南巡講話,怎麼就死在漢水了呢?你們今天必須把這兩件事情解釋清楚!
屈完一聽是這樣,麵無表情,錚錚鐵骨地說:“周王朝名存實亡,天下諸侯都不給他上貢,又不是隻有我一個人這樣。可即使這樣,我仍然承認我們楚國有些過錯。至於周昭王南巡講話不幸逝世的事兒,我建議你去問漢水!”說完也不告辭,拂袖而去。
齊桓公氣得臉紅脖子粗,隻是無法發作。管仲捋著胡須說:“楚國人挺牛掰呀,我看不給他們來點真格的是鎮不住他們的,必須做出進攻的態勢了。”於是齊桓公下令,兵鋒向前推進,直抵漢水沿岸,隨時準備打響渡江戰役。
楚成王也不甘示弱,齊國人秀肌肉他立即做出強烈的應激反應,命令大將子文帥軍駐紮在漢水南岸,準備半渡而擊。兩個陣營的人馬算是到了一觸即發的地步,所有人都感覺到一場大戰難以避免。
隻有少數那麼幾個掌權的智慧型人物知道這不過又是一場政治上的鬥法而已。最起碼管仲和屈完是了解所有的!
在這種形勢之下,楚成王決定再次讓大夫屈完渡江去打探消息。屈完提出條件說:我隻能去講和,若是大王要打仗,我覺得可以派別人去,或者任何人也不派直接去打就好了。
楚成王當然知道他的心思,可是他不願意在文武大臣麵前示弱,所以就把責任退給屈完:“你可以見機行事,是戰是和,我們大家都聽你的。”
屈完這次見了齊桓公受到了隆重的招待,表示願意立即給周王進貢包茅,可千萬別讓親愛的大王胃缺酒。不過我有條件,那就是你們要先退兵三十裏,不然我們楚國人壓力太大,很可能會衝動起來,後果你自己想吧!
齊桓公不用轉眼珠也知道他啥意思,抱著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的準則,趕緊給屈完來個大台階下:
“大夫能夠這麼幫助楚國服從周王,寡人也沒什麼好說的了,我立即就下令撤兵。”
現在問題出現在楚成王身上了,屈完回來之後,他發現盟軍退兵三十裏,他又不打算送包茅了,那多栽麵兒啊!
子文和屈完都說:“大王你可不能這樣,人家八國聯軍都講信用,那您要這樣,回頭可不能怪人家管你叫蠻夷了啊!”
楚成王一聽,那也隻能這樣了,第二天趕緊把包茅給齊桓公送去了。然後齊桓公又饒有興致地請人家屈完閱兵,意思就是想威脅威脅他,讓他知道自己的厲害,回頭他要是趴在地上磕頭,自己在諸侯麵前也好有個交代不是。
可他沒有想到屈完這廝天生就是個硬貨,檢閱完了之後居然一臉的麻木不仁,而且還不陰不陽地說:“要是講仁義道德我服你,可是你要是跟我比狠,比誰能打,那我們國家的城牆都是鋼筋混凝土的,還算挺結實,還有一條漢水保護著,兵馬也還有點。要不咱們就來一下試試!”
齊桓公偷雞不成蝕把米,趕緊說:“你這人真沒勁,我跟你逗著玩,你咋就急了呢!開開玩笑都不行嗎?!”
完了兩人哈哈一笑,有約定訂立盟約,然後兩國同時退兵。一場聲勢浩大的戰役就這樣還沒拉開序幕就結束了。齊桓公對外宣稱楚國已經服軟稱臣,因為那一車如假包換的包茅就是證據。
楚國則對外宣稱成功地擊退了中原八國盟軍,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勝利,雙方各取所需,誰也不影響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