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牽孩子的手讓他長大(2 / 3)

姍姍很迷茫的看著谘詢師:“阿姨,我不知道,我現在就是害怕,整天心神不定的,成績也一落千丈,就是不知道怎麼做才好。”

“別緊張,寶貝兒,讓阿姨來告訴你,有人喜歡你……太好了!”谘詢師為姍姍豎起了大拇指。“你想,有人能夠喜歡你,肯定是你身上有可以吸引別人的地方,在某些方麵表現的十分特別以及非常的優秀。讓別人對你很崇拜,很佩服。想和你交朋友,在一起。說明你身上的魅力還是很大的,這有什麼好害怕的呢?”

聽到這裏,姍姍終於露出了笑臉。“是呀,喜歡我說明我可愛,我優秀,我值得欣賞!我應該高興才對,為什麼要害怕呢?”隨後,再經過谘詢師的進一步溝通和分析,小女孩的心結也就解開了。而在一開始,姍姍由於突然麵臨早戀的問題,沒有任何心裏準備,心裏的承受能力還不過關,於是就出現擔心,害怕,更多的表現出一種“杞人憂天”的精神狀態。

其實,很多時候這就要說到我們的父母們,在父母的觀念中,由於封建意識影響的作用,對孩子男女之間的交往橫加束縛。家長們像防瘟疫般嚴密“監視”男女同學之間的交往,這種“神經過敏症”往往正是早戀的刺激素和催化劑。從上麵姍姍爹地的表現上就不難明白一點,孩子並不是不想告訴父母,隻是孩子有自己的顧慮,告訴了父母,免不了被責罵一番,可要是不告訴父母,自己又真的不知道要怎麼辦。於是,整天被這件事纏著心思,幹什麼都幹不好,既怕被父母發現,又希望聽聽父母的意見,在這種矛盾中,孩子就表現出一種迷茫,一種不知所措……

姍姍隻是個上國中的孩子,對於剛剛進入青春期的孩子來說,“戀愛”是個什麼概念在他們的心裏還很模糊,他們中的大多數還隻是對異性的好奇,心中感覺異性充滿了神秘的感覺,他們的感情不帶功利色彩;沒有物質聯係;不牽扯經濟利益;隻是建立在“我喜歡”、“合得來”、“有好感”的基礎之上。姍姍有了同學喜歡,這本身就說明姍姍身上是有值得讚賞的地方的,有能夠吸引人的地方,讓別人對自己產生好感。因為,什麼都不好的人,誰會看得上呢?要明確的告訴孩子,這樣一來,孩子就不會有太多的負罪感,很有利於孩子的情緒穩定。心態穩定了,我們再具體問題具體談,這樣,孩子就會覺得很容易接受,家長也不必整天為孩子提心吊膽的,一舉兩得,皆大歡喜。

父母們常常會有這樣的感受:本來想告訴孩子要正確處理青春期遇到的問題,結果話從嘴裏出來卻變成了“小心點,要是敢早戀,看我不收拾你”。結果孩子一有人喜歡,就患上了所謂的“早戀綜合症”,輕則影響學業,重則導致孩子陷入誤區。發展下去,會導致我們父母都不希望看到的事件發生。

專家答疑:

看到這裏,可能會有許多家長會產生這樣的疑問:“有人喜歡我的孩子,而我的孩子還小,我們不嚴加管理,孩子萬一經不住誘惑真的早戀了,我們該怎麼辦?”其實家長不必過於擔心,隻要耐心的幫孩子分析早戀的利與弊,讓孩子自己去解決這個問題。而做家長的,要始終愛自己的孩子,因為永遠愛他們是做家長的天職!

例如,有這樣一個真實的事例:當一位女孩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終於告訴媽媽有一個男同學喜歡自己時,媽咪親切地摟住女兒:“你長大了,有人喜歡你,太好了!媽媽為你高興。真巧,媽媽和你這麼大的時候也遇到過這樣的問題。當時媽媽十分理智地分析了問題,工作後才選擇了你的爹地,你不覺得我們現在很幸福嗎?”女兒既詫異又欣喜地對媽咪說:“我的好多同學都會為這種事挨家長罵的,媽咪你真好,我懂了,你放心吧。”無論這位母親的經曆是真是假,她都是一位高明聰明的母親,教子有方的母親。既不是放棄,也沒有傷害,用委婉的方式解開了孩子的心結,放下包袱,輕鬆麵對學習和生活。作為母親既沒有給孩子施加壓力,也沒有自尋煩惱,這一方法很值得借鑒。

所以,當我們的家長也麵臨這一棘手的問題時,也請大度一點,開明一點,拉住孩子的小手,輕輕的說一聲:“太好了,孩子,說明你是一個受人歡迎的孩子。要加油哦!”

家長課堂:

作為家長,當我們的孩子出現了這種“朦朧中的愛”的時候,先不要急於給孩子下定義:“早戀”,要幫助孩子仔細的分析一下,看看孩子心裏在想些什麼,然後再反思一下我們以往的教育方法是不是出現了問題。

1. 喜歡你,還不是因為你優秀!

家長可以明確的告訴孩子,有人喜歡你,是因為你優秀,那你想不想讓更多的人喜歡你?你就需要更加優秀!讓孩子把精力放在學習上,放在提高自己的素質上,引導孩子做到優秀中要更加優秀。把孩子塑造成一顆閃亮的寶石。

2. 多一些愛好,多一些朋友。

讓孩子多參加一些集體活動,多培養孩子的愛好,分散早戀注意力。不要讓孩子與某個異性長時間地單獨交往。想辦法控製孩子對異性的想往和情感,控製生理、心理因素的影響。用學習和活動充實自己的頭腦,占領浪漫之想的空間。

3. 有策略性地溝通,避免出現“彈簧效應”

要知道越壓越彈。事實證明,青春時期男女孩子之間的好感、接近,大部分都是“短命”的,經過短暫的“熱戀”之後逐漸都會冷卻下來,一直“戀”到成功的畢竟是極個別現象,而且這種執著也未必就是壞事。家長要有策略的和孩子進行交流,不要給孩子太多的壓力,不給孩子扣“早戀”“沒出息”的帽子。

3、 麵對災難,孩子,別慌!

5月12日, 中國大陸汶川地區發生了裏氏8.0級的特大地震,造成了重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結合島內實際,經過幾天的準備,谘詢師決定舉行一個大型的“麵對突發災難——孩子,別慌!”的義講知識課堂,目的在於讓我們的孩子在麵對突發災難時能夠采取正確的自救方法,遠離險境。

谘詢師的開場白很簡單:“各位家長,各位小朋友,你們好,我們這幾天一直在關心這樣一個地方——大陸的四川汶川,我們台灣紅十字會也組織了醫療隊赴川賑災。今天,我們就以汶川大地震為背景,給我們的孩子講講麵對突發災難時應該怎麼辦?”

“我們都知道,台灣島本身就處在地震活動比較頻繁的地震帶上,大家還都記得吧,九年前,1999年9月21日,台灣發生了7.6級的強烈地震,短短的幾十秒鍾,數萬棟房屋倒塌變成廢墟。近一點的,我們不會忘記,兩年前,2006年4月1日,老天和我們台東地區開起了愚人節的玩笑,6.5級地震。所幸並無大礙,沒有造成重大人員傷亡。所以說我們台灣地震還是比較頻繁的,這也就要求我們在平時教育孩子的時候,要給孩子講講關於緊急情況下避險的問題還是很有必要的。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看看我們的孩子如果遇到這種突發災難會怎會辦?”谘詢師開始隨意的挑出幾個孩子,讓孩子們說說看,‘地震來了,你要怎麼辦?’。

一號小男孩首先搶過發言權:“阿姨,我會趕緊往樓下跑,能跑多快就跑多快”。 二號小朋友也毫不示弱:“阿姨,我不跑,我會打開窗戶,從窗戶上跳下去。”還有一個小女孩,顯得相對害羞一點,嬌嬌的說:“我……我也不知道要怎麼辦?我會祈禱超人來救我。超人一定會來的”。聽完孩子們的話,父母們為孩子們的幼稚想法笑成了一片。

谘詢師聽完了孩子的話,並沒有笑,而是神情凝重的對家長們說:“各位家長,假如,真的有一天,我們的孩子遇到了這樣的大地震,我們的孩子真的這樣做了,試想一下,會是一種什麼樣的後果,那是,各位家長還會在這裏笑的出來嗎?現在的我們是不是要反思一下,平日裏我們對孩子是手裏捧著,懷裏護著,可我們有沒有教給孩子最基本的生存常識,讓我們的孩子在災難麵前能夠遠離傷害呢?”

聽了谘詢師的話,家長們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是的,我們家長是沒有辦法準確的為孩子預報災難,但我們可以教給孩子遇到災難時的自救方法。要告訴我們的孩子,天災,我們不能避免。但自救,我們就可以活下去。要讓孩子從小就要理解自救的重要意義,在懂得自救的基礎上學會自救,一旦遇到了突發災難,孩子能夠做到不等,不靠,冷靜鎮定的去麵對,自己為自己的生命贏得寶貴的時間。

通過這次大陸的地震,家長們可以反思一下平時對孩子“險境自救教育”的情況到底怎麼樣?其實在很多家長心中,並不會把這種“險境教育”當成是孩子的必修課,他們會認為孩子這麼小,隻要家長平時管的嚴,並不會經曆這些所謂的‘險境’,家長也不會讓孩子身處‘險境’中。不給孩子冒險的機會,因此並不在意孩子是否懂得自救的方法,把更多的精力還是放在了孩子的學習上,認為孩子隻要學習好,就什麼都懂,什麼都會了。

但是,對於孩子來說,“險境教育”這一課是必不可少的,因為我們不知道災難會在什麼時候突然來臨,不清楚當災難真正來臨的時候我們的孩子會在哪裏。大地震給我們的啟示是,對於孩子來說,IQ、EQ的提升固然重要;學習和生活的教育也必不可少;但“險境教育”也應該盡快地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了。我們的家長們要告訴給孩子:地震時,躲在桌子底下,或床鋪下麵的傳統做法是錯誤的,傷亡率高達98%!正確的做法應該是,身體以比桌子、床鋪的高度稍低一點的姿勢,躲在桌子、床鋪的旁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