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的新生代——讀稿隨想(2 / 2)

他們不追求詩在低溫下表麵的凝結,排斥那種沒有激情的冷漠的製作。不喜歡外在的修飾,追求藝術的自然的形成。我聽過幾個新生代詩人的表白,他們認為詩一旦固定為一目了然的形態,就意味著缺乏或失去了藝術的張力和飛躍的性格。節奏、形象、境界都隻能屬於特定的一首詩的生命所具有的姿態。他們的詩的精神世界沒有邊界。不能說他們藝術素養欠缺,不懂得什麼創作的規律。其實,古今中外不少傳世之作,往往是詩人的少作。讀過這些新生代詩人們許多詩作之後,不得不承認他們並不是想象的那麼稚拙。他們的詩有些是很完美的。我推敲過不下幾十首,他們顯然不是不懂得詩的結構,他們的詩的行與行、節與節的關係是一個共鳴的整體,無法肢解,隻能激動地看完了全詩,才能真正進入和領略詩的情境的內涵。不像某些陳舊的詩那樣,從題目、從第一行詩就能邏輯地推測出全詩的章法和內容概要。

這些新生代的詩,每一個看來平凡樸素的詞彙,都有趨向無形的詩魄的凝聚力,他們放逐了那些用以加強、顯示思想傾向的概念和詞語,而在以往的一些著名的詩篇之中卻存在著非詩的雜質。還有,因為情緒具有飛躍,跨越、旋轉的氣質,詩就決不能平麵單向地鋪展情節,而必須得采用多層次多角度的寫法,使讀者能領略到陷身其中的情境感,讀者與詩之間不存在絲毫的距離。我此刻寫這篇文章,很想從幾首詩中摘引一些詩行借以證明我的感受的準確性,但是無論如何辦不到,任何摘引都有傷於全詩的命脈,幾乎不可能找出可以概括全詩題旨的兩三行孤立的佳句,更找不到什麼“詩眼”。這種活生生的藝術整體感,過去並不多見,倒是我國古典詩詞中能以讀到這種透明無瑕的藝術精品。新生代詩人的作品給予人的不是形象的理念,而是一個使心靈顫動的、迄今為止人世間還沒有的令人神往的精神境界。

以上就是我從這些新生代詩作中感受到的新的詩的觀念。

我決不是說這些新生代的詩人一出現就是成熟的,但是他們創作的起點高卻是事實。他們的文化素養一般地比他們的上一代詩人要高一些,他們之中至少有半數是大學生(解放初期,直到60年代,寫詩的多半不是大學生),沒有經曆過文化長期被禁錮的年代,接受的文學以及文學以外學科的影響較廣泛.看得出來他們讀了許多外國的優秀詩作。他們成長很快,不斷地吸收,不斷地超越。這種優勢不是突然降臨的。仔細想一想,他們的成長無疑地與幾十年來我國新詩的戰鬥業績有血緣的關係,特別是與他們最近的上一代詩人有著聯係。他們尊敬過去,但決不膜拜。不斷地探索、超越、發現,正是我國新詩的傳統精神。但是,他們畢竟是新生的一代詩人,對於人生的理解,對於藝術的探索,還沒有經曆過多少苦難與折磨。就創作本身來說,也須進一步苦苦地追求,否則無法取得新的突破和發現。因此,他們的詩的氣質固然顯得單純、透亮、飄動,深度與力度卻不夠,也就是說給人的激動還不是十分強烈的。一般說,他們的創作探索多於發現,意象的內涵較少,明顯地缺乏深邃的引人人勝的感染力。他們似乎不是發現什麼才去抒寫。要知道一旦發現什麼,作為詩人陷入狂奮之中,發現的瞬間就是詩的生命誕生的時刻。這種發現的激動,不但應當充滿了全詩,而且必須使讀者也能領略到這種創作的喜悅,使心靈受到震顫和熏染。如果並沒有發現真正的詩情,隻是企望發現奇跡,描述探索過程中的外景,詩的藝術就不可能有震懾心魄的力量。有的真正的詩,你讀的同時,會在生命內部留下劃痕和出血點,使人久久不能忘懷。新生代的詩還必須在創作中不斷地吸收各方麵的藝術滋養,每一首詩應當是一個發現,達到前人從未達到過的新的藝術境界。

《中國》的下—期,仍準備集中發表新生代的詩作。熱誠地祝願這些年輕的詩人們,不斷地取得新的成果,讓我國的新詩開創更廣闊的新天地。

1986年1月8日

2000年7月30日對第一、二節作了少許文字的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