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名作欣賞》序言(3 / 3)

我以為,艾青的個性天然地契合於散文詩,它或許更能充分體現出詩人的樸素、安詳、渾厚與集中的藝術氣質。盡管艾青的詩具有散文美,但他一生卻很少寫散文詩,在他的詩集和選集裏找不到一首。50年代的《畫鳥的獵人》等,艾青原是想寫成寓言的。這次選編艾青的詩時,得知孫玉石教授發現了艾青寫於30年代的兩篇散文詩:《海員的煙鬥》

和《灰色鵝絨褲子》,並撰寫了見解精辟的賞析文章。我們欣喜地把這兩篇散文詩列入了選目,並把孫教授的賞析文章也編入本書,在此深表謝意。

艾青的詩都是心靈的自白,沒有純客觀的抽象,每一首詩都有著真情實感。即使到晚年寫的哲理性小詩,也是他的全部人生體驗的結晶,帶著他某個曆史時期的真實哀傷,痛苦和期望。但是艾青決不寫無病呻吟的詩,他一生沒有呻吟過。沒有呻吟,並不說明沒有痛苦和哀傷。在他的許多詩裏,特別是抗日戰爭前後寫的詩,包括著名《蘆笛》,《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向太陽》等在內,都帶有一些哀傷和痛苦,這是由於他一次一次地剖解自己的靈魂,為的是戰勝自己,超越自己的過去。曾經有論者評述《向太陽》時,

一方麵肯定了這首詩具有傳統意義上的完美性、典雅性,也肯定了章法的嚴整,同時又批判詩人的靈魂盡管被騷動的現實所驚醒,卻仍然沒有拋棄掉個人的憂鬱,因而不能達到純新的境界。我以為論者指斥的“弱點”和“問題”,正是這首詩的命脈之所在。因為詩人艾青絕不是抽象的存在,他是一個與災難深重的中國命運血肉相連的現實的人,在舊中國,一個真誠的獻身革命的人,如果沒有憂患意識,他的真誠是值得懷疑的。因此,艾青不但厭惡沒有真情實感的虛浮的浪漫主義,也厭惡對人生采取冷漠和旁觀的自然主義。

這次編選艾青的詩,不知不覺地選了許多小詩,竟然有近三十首之多。這些小詩,有一半寫於1940年湖南的鄉間,還有一些寫於近二三十年間。它們多半是作者在一種比較安靜甚至寂寞的境況中寫的。從這些小詩能覺察到詩人心靈深處的細微的顫動,還能看到他對於大自然的熱愛和敏感。

在中國新詩發展的曆史當中,艾青是個大形象。這是因為他和他的詩凝聚著並形成了一種近似大自然的氣象和氛圍,這是因為他和他的詩,始終生息在一個悲壯而動蕩的偉大時代,與民族的土地的憂患和歡欣血肉相連。從他的人和詩,我們能真實地感受到無比巨大的曆史胸腔內創造生命的激情,這激情使人類的美好的智慧和精神能不斷繁衍去占。

我們多災多難、有光輝前景的民族,將永遠感謝詩人艾青和他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