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貴族社會與平民社會(2 / 3)

也就是說,在周秦時代,社會秩序的維係主要靠禮樂製度,而不是德治主張。而且德治主張同禮樂製度還是相衝突的。道理很簡單,德治的原則是反對宗法製和分封製的,它依靠的是德性,而不是人們的出身。反過來理解也一樣,即宗法製和分封製不需要德治思想,德治思想的張揚必是對禮樂製度的否定。

問:從周公這裏,我們很容易想到孔子。孔子學說中的兩個核心概念“仁”和“禮”,應該說也是互為矛盾的。

答:曆來的學者研究孔子,都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實際上,孔子的思想完全是從周公那裏來的,其貢獻隻是將周公的思想細化罷了,使之適應於他所生活的那個時代。

誠然,在孔子本人那裏,“仁”和“禮”是不矛盾的。顏淵問仁,孔子答曰:“克己複禮為仁,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又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孔子所欲光複的“禮”即周公所創立的禮樂製度,其力倡的“仁”即周公“敬德”與“保民”的思想。孔子不僅認識不到他所強調的“仁”和“禮”是矛盾的,而且意識不到他自己的學說非但挽救不了禮崩樂壞的局麵,甚至還會導致禮樂製度的進一步崩壞。這可說是孔子學說的悲劇所在。他的整個學說之宗旨乃是為了維護禮樂製度,維護貴族社會的等級製,可實際的功效卻又導致了貴族社會的進一步瓦解,最終導致了平民社會的產生。

問:由貴族社會過渡到平民社會,標誌性的曆史事件是什麼?

答:從思想觀念上看,陳勝吳廣的農民大起義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標誌著人們的政治心理完全由貴族社會轉為平民社會;從實際的政治事件看,則為劉邦以一介平民的身份登上天子的寶座。當然,任何曆史的大變革都是在長期的量變的基礎上而發生的。春秋戰國時代一係列的政治、經濟與思想文化的變革,都可視為逐漸地告別貴族社會,從而為平民社會的真正到來作了充分的準備。

問:漢以後的平民社會,相對於周秦時期的貴族社會,具體有哪些特點呢?

答:貴族社會是金字塔式的社會,各個等級的權利和義務各不相同,並且有嚴格的製度規定。雖然《詩經》中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但在實際的政治生活中,周天子的權力是相當有限的,貴族們(諸侯、卿、大夫、士)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他們不僅在自己的封地裏享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權,而且對周天子尚有某些製約作用。

平民社會則不同,它的社會結構不再是金字塔式的,不再是等級製的。雖然在這裏,有官階的不同,有貧富和貴賤的差別,但此種差別之性質同貴族社會根本不同。因為在這裏,隻有君王一人是至上的,在君王麵前,所有的臣民都是平等的,即都是君王的奴仆。不管你是一介小民,還是王公大臣,在至上的君權麵前,你的人格和尊嚴都是等於零。於是在這裏,社會結構被簡化為主人和奴仆兩個等級。君王是主子,所有的臣民都是他的奴仆。正如黑格爾所說的那樣:“在中國,既然一切人民在皇帝麵前都是平等的——換句話說,大家一樣是卑微的,因此,自由民和奴隸的區別必然不大。”

如果用圖示的方式來表達的話,則貴族社會為金字塔式,且為多層級,而平民社會卻是上麵一點,下麵一大片,猶如太陽同向日葵之關係,亦如上帝同芸芸眾生之關係。此種社會結構之變化,同時也是政治運作方式和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

就政治的運作方式而言,在貴族社會,權力是相對封閉的,非但平民不能進入權力圈,就是在貴族內部,亦有嚴格的等級限製,低等級是不可能企望高等級之爵位的。而且在當時,政治的目的亦在維護貴族們的利益(盡管有了民本主義思想,但此時的“民”並非指平民,而主要是指相對於“野人”的國人,即貴族)。就連孟子也說:“為政不難,不得罪於巨室。”而在平民社會,(1)王權是開放的,沒有任何等級和資格的限製。市井之徒劉邦和放牛娃朱元璋就是憑此而有九五之尊的。(2)所有的官職也是開放的,任何人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不管是正道還是邪道)而謀取官位。至於能否如願,那就全憑個人的能力和機遇了。(3)國家政治的大旨乃在維護平民社會之結構(即主奴結構),盡可能地強化中央集權而削弱地方勢力,不讓王公大臣形成可以同王權抗衡的貴族集團。(4)通過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諸方麵的強製手段,將全體國民淪為奴仆的地位,並且使他們自覺或不自覺地認同整個社會同君王的主奴關係。

就思想觀念而言,主要體現為如下幾點:(1)在平民社會,人們皆本著“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觀念設定人生理想和看待政權的合理性問題。雖然並不是每個人都有過做皇帝的夢,但最高權力之開放又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們難免有此想法。(2)平民社會之結構(即君王同臣民為主奴關係之結構)培育的是國民的奴性人格,沒有人格的尊嚴,沒有自主意識和權利意識,隻是甘於做順民。但與此同時,具有奴性人格的人往往又容易以主奴關係看待自我同他人的關係。具體說,他們既是奴仆,但卻又極想做主子。此種觀念在官場尤為嚴重。為官者,在皇上乃至上司麵前為奴仆,點頭哈腰,卑躬屈膝;而在他的下屬和百姓麵前,卻又完全是一副主子的模樣,發號施令,不可一世。(3)在平民社會,百姓對為君者和為官者具有強烈的依賴感,從而形成一種對明君和清官的崇拜心理,似乎他們的福禍安危,一切都係於統治者的道德良心。

問:您將漢以後的中國看作平民社會,且認為其基本特征為主奴結構,上麵一點,下麵一大片,猶如太陽同向日葵的關係,對我很有啟發。原來我一直弄不明白,曆史上的一些政治人物為何總是喜歡自比太陽,而其國民亦樂於作向日葵,且頌唱著“朵朵葵花向太陽”之類的歌謠。通過您的分析,我才恍然大悟,原來這是由平民社會之基本結構造成的。

答:自比太陽是一切專製統治者的慣常作法,並非隻有平民社會才是這樣。古代埃及奉行種姓製,法老照樣宣稱自己是“太陽之子”;日本也是等級社會,同樣宣揚“天無二日,民無二主”的思想;漢以前的中國為貴族社會,統治者同樣自比於太陽,同樣有“天無二日,民無二主”的思想。隻不過相比較起來,平民社會更為極端罷了。

最有意思的還是,中外曆史上的一些烏托邦設想者,大多都是按主奴結構而安排社會秩序的,其理想的統治者基本上都是些“太陽”般的人物。柏拉圖的“哲學王”,就是一位“太陽”般的人物;康帕內拉的《太陽城》,統治者幹脆直接稱作“太陽”,集教權和俗權於一身;聖西門自以為是“教主”,如同耶穌一般。凡此等等,其實質都是極權的君主,是主奴關係中的主子。

問:為何極權的君主們(包括烏托邦理想中的統治者)都要自比太陽呢?

答:關於這一點,我在《西方文化概論》中有過回答。當說到康帕內拉的《太陽城》時,我是這樣寫的:

康帕內拉的理想國之所以稱作“太陽城”,是因為它的最高統治者稱作“太陽”,或“形而上學者”。從這裏,我們很容易聯想到柏拉圖《理想國》中的“哲學王”,聯想到中國古代“天無二日,民無二主”的格訓,聯想到中國20世紀文化大革命“葵花朵朵向太陽”、“一句頂一萬句”等歌詞和口號。康帕內拉反對的是人類的不平等,其理想社會的建構就是因為它能消滅不平等。但是他把理想國的統治者尊為“太陽”,又實在與平等精神相距太遠。且不說他的“太陽”同中國古代帝王的尊稱“日”和文化大革命中的“紅太陽”是何其相似(集一切權力於一身),就是他把“太陽”看作是“形而上學者”,亦是最可耐人尋味的。“太陽”對於生民的意義,一是它的熱能,二是它的光芒。前者給生民以溫暖,沒有太陽給的溫暖,生民隻能生活於冰窟裏,饑寒交迫;後者給生民以光明,沒有這光明,生民隻能在黑暗的長夜裏度過。而且這光明,既是物理學意義上的,又是思想和知性方麵的,是“智慧”的另一種說法。也就是說,沒有太陽的智慧之光,生民隻能是無知的和愚昧的,是太陽給予了他們智慧和技能。因之,他們對於太陽,不僅要感恩,而且要頂禮膜拜,山呼“萬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