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貴族社會與平民社會(3 / 3)

問:在康帕內拉的《太陽城》裏,最高統治者既是“太陽”,又是“形而上學者”,難道這二者同義?形而上學談的是宇宙本體之問題,這同社會政治又有何關係呢?如果說“太陽”給人溫暖和光明,那麼“形而上學者”又能給人什麼呢?其對於人類政治之意義又是什麼?

答:形而上學探討世界的本原,尋找世界的規律。它的前提,一是將世界看作是有秩序和規律的;二是將世界看作是可知的。形而上學是整體主義哲學,本質主義哲學。它一方麵強調必然性,排斥偶然性,另一方麵肯定作為客體的世界的自我規定性,而排除人在曆史中的主體性。或者說它強調曆史的規律性,否認人對曆史的創造。這樣一種哲學,在柏拉圖、黑格爾的哲學以及基督教的神學裏,得到了經典的表述。這是典型的曆史決定論。此種學說對於人類的健康發展是極其有害的,事實上也造成了世界性的災難。科林伍德、波普爾、哈耶克、悉尼·胡克乃至20世紀許多神學家和宗教哲學家,如別林斯基、漢斯·昆、蒂裏希、默茨等,之所以對這種學說展開激烈的批判,就在於他們充分地認識到了這套學說是“太陽”的學說,是極權主義的學說,是自由的大敵。

問:劉邦之後的中國為極權主義社會,亦為平民社會,說明平民社會同極權社會是一體兩麵的。請問,在中國,統治者是如何維護整個社會主奴結構的,從而使極權成為可能?

答:可以說這在中國是一項係統性的工程,關係到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的方方麵麵。還可以說,消除社會力量和維護主奴結構乃是中國統治者的國策,一切經濟的、政治的和思想文化方麵的措施,無不是為著這一目的。

從政治上看,郡縣製、科舉製乃至中央和地方各級官僚機構的設立,都是為了集權,而不是為了分權;都是為了使君王的地位至高無上,而不是對其有所限製。

從經濟上看,中國政府曆來都是保護小農利益,反對大土地所有者的兼並,同時強調重農抑商的思想。這些經濟措施,目的隻有一個,即都是為了防範貴族勢力的抬頭。

從思想文化上看,儒家的綱常倫理歸到最後一點便是忠君,特別是它的民本主義和德治主義主張在精神上奴化了國民。此外,它的“文以載道”、“樂以道和”等主張亦使文學藝術成為維護中央集權的思想工具。

問:剛才我們談論的主要是中國的情況,下麵我們談談西方的情況吧!

答:西方的情況,我們可以分兩大段來談,一段是古代的希臘羅馬,另一段是中世紀。盡管這兩段曆史從時間表上看,似乎是前後相繼的關係,但實際上都是發源於原始社會後期的部落社會。而且這兩段曆史都有一個由貴族社會演變為民主自由之社會的過程。在希臘羅馬,貴族社會演變為各式的民主製度;在中世紀,貴族社會導致近代資產階級民主自由之社會的產生。

問:我們曾經引用過意大利哲學家維科的一段話,說明羅馬的元老院起源於部落貴族,其最初的元老們亦就是各個大家族的家長。

答:羅馬的元老院和雅典的貴族會議從表麵看來並不是代表平民利益的,但對於限製君主和消除君主製之方麵來說,卻是民主的力量。其性質便是眾人分權,而不是由一人專權。而且在西方的曆史上,反對個人專權似乎是人們較為普遍的認識。那麼如何才能達到這一目的?其措施在各個曆史時期不太一樣。古代希臘羅馬主要是以貴族的力量防範個人集權。就連斯巴達也是如此。貴族會議或元老院的權力很大,最高行政長官不僅由之而產生,而且由之而受到製約。

問:古代希臘羅馬同樣有平民,而且在政治上是同貴族相對立的。這在羅馬的共和時期表現得最為充分。請問,羅馬的“平民”同中國平民社會之意義上的“平民”有何區別?

答:有共同點,但又有根本的差別。不管是羅馬的平民,還是中國平民社會之平民,都是相對於貴族而言的。這便是二者的共同點。但是,這兩地的平民又是根本不同的,不可同日而語。第一,羅馬的平民同貴族一樣,有公民的身份,有其身份所應有的各種權利。而在中國,根本就沒有“公民”之一說。不管是平民百姓,還是王公大臣,都是君王的臣民。“公民”和“臣民”,含義大不一樣。“公民”的對應物是國家,“臣民”的對應物是君王。在公民社會,公民是平等的;在臣民社會,所有的臣民都是君王的奴仆。中國的“臣”字,本身就是奴仆的意思。第二,羅馬的平民是一個社會等級,他們同貴族的鬥爭,主要是爭奪政治權利和經濟權利,所代表的同樣是民主的力量。羅馬共和國的曆史便是平民同貴族鬥爭的曆史,同時也是民主不斷擴大的曆史。盡管共和末期,個別政治人物利用平民的力量而實現自己的政治野心,從而使羅馬由共和變為帝製,但這並不是說平民為帝製的社會基礎。而在中國則不同,平民不僅不是專製王權的否定性因素,相反還是其賴以延存的社會基礎。所以在這裏,統治者為了維護其專製統治,總是千方百計地維護平民社會的結構,並盡可能地給國民一個當家作主的假相。

問:如果說古代希臘羅馬的貴族是直接從部落社會轉變過來的,那麼西歐中世紀的貴族則主要是封建的產物。您認為這兩個曆史時期的貴族究竟有哪些不同?

答:西歐中世紀的封建主嚴格說來,也是由部落社會轉變過來的,隻不過在由部落社會轉為國家的過程中,西歐各國經過了一個封建化的過程,貴族同君王形成了一套有關權利和義務的契約化的製度。相對於王族,貴族們各據一方,既效忠於王族,同時又對王族構成一定的限製。再有一點就是,西歐的中世紀無所謂“平民”,所有的國民都處在封建的依附關係中,等級十分森嚴。正如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所說的:“在中世紀,有封建領主、陪臣、行會師傅、幫工、農奴;而且幾乎在每一個階級內部又有各種獨特的等第。”

問:西歐中世紀的等級製度十分類似於中國的周代,所謂封建製,也就是周代的封邦建土。問題是,中國周代的封建製解體之後,取而代之的是主奴結構的平民社會,而西歐封建製解體之後,取而代之的卻是資本主義社會。同是封建製,卻為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這裏麵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答:關於中國的分封製何以會禮崩樂壞,何以會轉為平民社會,我們實際上已經作過討論。至於西歐中世紀的後期何以會產生資本主義,以往的學者亦作過很細的研究。特別是馬克思的《資本論》,分析最為精到,我這裏就沒有必要再重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