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摹敦煌壁畫的大師——張大千
張大幹,四川內江人。生於1899年,1983年歿於台北。名爰,又名季、季爰,還有個齋號叫“大風堂”。
張大幹這個人生性耿直,說一不二,敢做敢為,不拘小節。
年冬天,19歲的他離家出走,投身鬆江城內妙明橋附近的禪定寺,住持逸琳法師為他起了個法名叫“大幹”,從此以後張大千這個名字幾乎傳遍了世界。在他出家不久,還未來得及剃度受戒,就被他的二哥張善子強行叫回了家,並讓他去上海投師學畫。他的才華得以顯露,從而成了一名傑出的畫家。
年初,張大幹偕夫人楊宛君、次子張心智及學生孫宗慰、蕭建初等人,經過長途跋涉,不辭辛苦,開始了他的敦煌之行。經過三個月的辛勞,他終於到達了向往已久的敦煌莫高窟,原打算隻在莫高窟進行100天實地考察,可是到了這裏一看,如此精美浩繁的藝術寶庫令他目不暇接,驚歎不已。藝術寶庫深深地吸引了他,使他完全置身於藝術世界之中,如饑似渴,抓緊時間了解洞窟情況,把一切寶貴時間都用於臨摹壁畫。人力不足,他派人專門赴青海塔爾寺請來兩位畫師幫忙,就這樣緊緊張張在敦煌當了兩年的“苦行僧”。但他的收獲甚豐,兩年間共臨摹壁畫200餘件。1943年秋,他將這些作品帶回成都,舉辦了展覽,並整理付印《敦煌臨摹白描畫》三集,為擴大宣傳敦煌藝術產生了積極影響。
張大幹先生在敦煌期間,經常與當地群眾來往,他平易近人,助人為樂,尤為善解人意,許多人向他求畫,他都能滿足其要求。
因此給敦煌當地群眾贈送了許多繪畫作品,這些作品一直被群眾收藏著,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都被當作“封資修”的東西清查收交了,並以“破四舊”的形式付之一炬,造成了不可彌補的損失。
張大幹先生對敦煌莫高窟的保護工作十分重視,並做了一定的工作。1941年的秋天,當時任南京國民政府監察院院長的於右任,奉命西行視察時,專程來到了敦煌,並於中秋節趕到了莫高窟。於右任先生是著名的書法家,對藝術頗有研究,對藝術事業十分重視。於先生和張先生在這樣一個環境中見麵。,實在是感慨萬千,當時的心情難以言表。當晚張大幹先生邀請於右任共度中秋節。席間談及了莫高窟的價值以及敦煌文物失散嚴重的情況,於右任感到一種焦慮,並表示要為保護莫高窟多做工作。張大幹先生的建議得到了於右任的讚同和支持。在於先生的努力下,終於在1943年3月,正式成立了“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籌備委員會”。
從此,敦煌莫高窟有了專門的保護研究機構。這其中也有張大幹的一份功勞。
敦煌有很多名勝古跡。張大幹在敦煌的兩年中,曾去過榆林窟、西千佛洞及鳴沙山月牙泉,為此而留下了很多詩詞。他去鳴沙山遊覽恰好是中秋節,故即興作詩一首:“陰晴原不綰離遊,地近龍堆客子愁。君看月牙泉上月,月缺月圓過中秋。”詩中非常巧妙地把地上的缺月和天上的圓月結合在一起,喻意深刻而又風趣,是一首難得的佳作。
敦煌藝術博大精深,為每一位藝術家提供了極為豐富的藝術營養。張大幹的敦煌之行,為他以後的藝術創作和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使它從這座藝術寶庫中走上了“當代第一大畫家”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