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敦煌藝術寶庫的民國元老一於右任(1 / 1)

關心敦煌藝術寶庫的民國元老一於右任

於右任(1879~1964年),陝西三原人,號髯翁。清末文舉,著名愛國詩人,學者,書法家。1906年,在日本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後,任陝西靖國軍總司令,後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監察院長。在他任職期間,曾不遠萬裏來到敦煌,對敦煌莫高窟實地進行考察,並對敦煌莫高窟的保護做出了重要貢獻。

年10月,時任國民政府監察院院長、年已63歲的於右任,由重慶到西北考察。10月初到了敦煌,10月5日恰值中秋節,於先生興致勃勃趕到莫高窟。當時著名畫家張大千正在莫高窟臨摹壁畫,兩人在此地能夠見麵,感到格外親切。晚上大家歡聚一堂,歡度中秋。席間,大家談到敦煌文物失散嚴重,大量藝術珍品流到了國外。因氣候影響,洞窟壁畫年久失修大塊脫落,損壞嚴重,而有關方麵卻不重視,漠然視之,聽之任之。聽了大家的議論,又進行了實地考察,於先生感到保護敦煌藝術寶庫事關重大,應建立一定的保護機構。並作了《敦煌紀事詩》八首,以表達敦煌之行的情懷。詩中寫道:“敦煌文物散全球,畫塑精奇美並收。同拂殘龕同讚賞,莫高窟下作春秋。”“斯氏伯氏去多時,東窟西窟亦可悲。敦煌學已名天下,中國學者知不知。”從這些詩句中,可以看出於先生對保護莫高窟研究敦煌學的急切心情。

於先生看了莫高窟之後,真是感慨萬千,心情十分沉重。為此他並不隻是寫詩抒懷,而是實實在在去做工作。西北考察回重慶後,他立即寫了建議書,送交國民政府,要求設立“敦煌藝術學院”。並將建議書發表在《文史雜誌》上,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

這個建議案經過討論決議交給當時的教育部負責籌辦,因當時財力緊張,困難重重,經於先生多次努力,終於在1943年,“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在莫高窟成立,常書鴻被委派主持其事。從此以後,敦煌莫高窟有了專門的保護研究機構。於先生就是在這樣一個危急關頭,做出了開創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