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的守護神——常書鴻
常書鴻(1904~1994年),杭州市人。著名畫家,敦煌學專家,第一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長,為敦煌藝術的保護和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
常先生自幼喜歡藝術,而他的父親又是個倍奉實業救國的人。
所以,執拗地把他送到工業學校去讀書。無奈,他選擇了與繪畫有關係的染織專業,並參加了由名畫家豐子愷等人組織的西湖畫會,在那裏學到很多知識。為了進一步深造,1927年他去了法國,在那裏他把一切時間用來學習法文和繪畫技術,後來終於考上了裏昂中法大學公費生,畢業後他又取得了裏昂市公費獎學金,並轉到巴黎高等美術學校繼續深造。留學十年間,他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許多油畫作品獲金獎或被國家博物館收藏。雖然獲得了令人羨慕的榮譽和良好的生活條件,但他始終忘不了報效祖國。
大概是1935年秋的一天,常先生在巴黎塞納河畔一個舊書攤上,偶然看到由伯希和編輯的一部名為《敦煌圖錄》的畫冊。全書共分六冊,約400幅有關敦煌石窟和塑像照片,他十分驚奇,方知在中國還有這樣一座藝術寶庫存在,而且在國外引起了轟動,中國人卻不知,他內心感到一種震憾。為了敦煌藝術寶庫,他放棄了優越的生活條件和工作環境,毅然回到了自己的祖國。回國之後,他一直掛念著莫高窟的保護工作,向往著早日能實現夢想。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國民黨元老於右任先生的建議下,經多方努力,促成了設立敦煌藝術研究所的設想。常先生首先擔負起了這一重任,為首任“敦煌藝術研究所”所長,終於實現了他的夙願。
年3月27日,常先生肩負著籌備“敦煌藝術研究所”的重任,經過幾個月艱苦的長途跋涉,終於到達了盼望已久的敦煌莫高窟。初到莫高窟,他心曠神怡,猶如步入仙境,心情非常激動,真是徹夜難眠。但是,這種感覺很快就消失了。麵臨的是重重困難,生活條件非常艱苦,與在法國的條件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對於他來說,人生第一次到了如此艱苦的地方。按他自己的話說:“從我們到達莫高窟的第一天起,我們就感到有種遭遺棄的服‘徒刑’的感覺壓在我們的心頭,而這種壓力正在與日俱增。”
由引可知,敦煌莫高窟的生活條件有多艱苦。盡管如此,他們仍然堅持著,無論困難有多大,其信念一點也沒改變。
到了1944年的秋天,教育部才正式批準成立“敦煌藝術研究所”,常先生任所長。
然而,正當他們幹得起勁的時候,想不到的事又發生了。才剛剛成立不到一年的研究所,因政局不穩,財力緊張,教育部宣布解散“敦煌藝術研究所”。這是1945年春天。對於任何困難他們都能克服,而對於這突如其來的消息,他們實在是無法理解。麵對現實,他毫不猶豫,領導著大家繼續幹下去。他說:“我們的工作本來就是全憑自己的力量幹起來的,研究所的撤銷或不撤銷,實際意義不大。”
他把全部心血都傾注於事業,其餘什麼也顧不得,隻知拚命去工作。為此,妻子因忍受不了這裏艱苦生活條件,決然離家出走,丟下兩個孩子無人照管,一切落在他的肩上。本來工作中困難重重,妻子離去又是雪上加霜,使他受到了致命的打擊。在這接二連三的打擊之下,他的決心從來沒有動搖過,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他都要堅持工作下去。
常先生把他的一生奉獻給了敦煌藝術。在幾十年的艱苦生活中,經曆了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種種不幸和打擊,克服了難以想象的困難,但他仍然義無反顧,為保護莫高窟默默地奉獻著。在他辛勤工作的幾十年中,組織大家修複壁畫,搜集整理流散文物,撰寫了一批有較高學術價值的論文,臨摹了大量的壁畫精品,並多次舉辦大型展覽,出版畫冊,向更多的人介紹敦煌藝術,為保護和研究莫高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的奉獻精神得到了廣大人民的高度讚揚,他的一生為莫高窟做出了光輝的業績,人民永遠不會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