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輯 文獻資料(5)(3 / 3)

關於出版《中國大百科全書》的初步設想是:此書約四五十卷,四五千萬字。60%以上為自然科學。在出版《全書》之前,先出分科性百科叢書,分科分類編寫,編好一本即出一本,先在國內流通,請有關方麵和廣大讀者提意見,修改後再出版綜合性百科全書。設想《全書》從明年國慶三十周年時開始,陸續出版,以十年左右時間基本完成。

為了進行此項工作,須邀請全國各學科有成就、有影響的專家,成立一個編委會(約五六十人),下設總編輯部,總編輯部下再設各分科編委會和編輯部。編委會是谘詢機構,總編輯部是執行機構。編委會擬聘請胡喬木同誌為主任,周培源、嚴濟慈、齊燕銘、陳翰笙、於光遠、周揚等同誌為副主任。總編輯部目前擬設在國家出版事業管理局,先成立若幹人的籌備機構,擬調薑椿芳、朱語今、曾彥修、朱庭光等同誌前來主持籌備工作。一切機構設置、調幹、用房、交通、經費等統一由出版局代為作出計劃預算,呈請國務院辦公室審查撥給。目前為開展工作,請先撥給少量用房。

為出版百科全書,要成立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該社編輯部約需人員二百到三百人,擬分批分期配齊,請中央組織部幫助解決,因所需專門人才的麵較廣,部分人員須由外地調入北京。

關於編輯方針和編輯條例等細則,容後報請審批。

以上建議是否有當,請批示。

國家出版事業管理局黨組

中國科學院黨組

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

一九七八年五月二十一日

附錄

關於出版大百科全書的建議

中央編譯局薑椿芳

內容提要

世界各主要國家從18世紀中葉起就出版多卷本的大百科全書,現在第三世界國家也紛紛出版百科全書,我國也應盡早編輯出版大百科全書,這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必不可少的工具。為了早日編輯出版,可先出版百科叢書,編成一冊就出一冊,經過有關方麵和讀者提意見後,加以修訂,出版正式大百科全書。設想1989年建國40周年時出全。建議由中宣部、科委、科學院、社會科學院、教育部、出版局等單位派代表組成籌研小組,訂出方案,報中央批準後著手進行。

曆史任務、客觀需要

中國現在一般辭書很缺乏,大百科全書根本沒有。世界各主要國家,從18世紀中葉開始就出版大型的多卷本的百科全書。二百年來一再修訂再版,除了綜合性的百科全書外,近年還出版了許多分類百科全書,美、蘇、英、日、德等國,都有此種類型的辭書幾十種。現在第三世界國家,也紛紛出版百科全書,連獨立不久的蘇裏南這樣的小國,也在編印。

現在中國雖然還沒有編出百科全書,但自古以來一直有編著此種類型圖書的傳統。遠在三千年前就出現《爾雅》這樣百科全書的雛形。以後曆代都不斷編輯流傳。如魏有《皇覽》(共八百多萬字、大部散失),唐有《藝文類聚》,宋以後這類書籍更多,明朝的《永樂大典》被西方稱為世界最大的百科全書,共有22900多卷。清代則有《古今圖書集成》,共10000卷,搜羅宏廣,引證詳明。這些書都是分類彙集前人的著述,還不是綜合概括各種知識(尤其不是最新知識)的百科全書。而《四庫全書》則是把曆代舊著,分類輯錄,易於檢查,屬於叢書性質。

解放前也曾試出過一些百科全書,例如《日用百科全書》及其補編和重編,《少年百科全書》、《中華百科辭典》等,內容簡單,不全麵;另外,《中華文庫》、《萬有文庫》,主要還是搜集舊著;《辭海》是辭典之外,加一部分簡要的科學知識,這些都和現代意義的百科全書相去很遠。解放後重新修訂的《辭海》,雖較舊版擴大和詳細,但也還沒有達到百科全書的要求。

現代意義的大百科全書是對過去積累的全部文化科學技術加以總結和概括,把當代的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工程技術、文學藝術以及軍事科學等整個知識和最新成就作出綜合的敘述;它每個詞目還不是各種學科的專門著述,但比一般基本知識的介紹更為高深和全麵,是各種學科的入門,便於讀者進一步向精、深、專鑽研。因此,我國今天編輯出版大百科全書,不僅是廣泛深入地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而且是要用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觀點對中國全部曆史、文化和古籍作出新的敘述和概括,並使我國廣大人民群眾大大提高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各個領域的知識水平的需要。大百科全書將是我國人民三大革命鬥爭的一個重大武器,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對提高工農業生產將是直接幫助。編輯出版中國大百科全書,是我國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一項基本建設,它是曆史賦予的任務,是客觀的需要,是世界潮流的必然產物。

革命導師和領袖向來重視百科全書

革命導師、經典著作家都很重視百科全書的編輯出版。馬克思和恩格斯都認為百科全書是傳播和提高新舊科學知識的重要工具。馬克思和恩格斯曾在通信中討論過百科全書內容和編輯的問題。恩格斯在給馬克思的信中把當時德國的百科全書《會話辭典》稱之為“究竟是較好的最完善的基礎參考書”。馬克思和恩格斯曾為《新美利堅百科全書》寫了67條詞目。列寧也很重視百科全書,他稱讚法國的《拉魯斯百科辭典》是易於找到各種參考材料的工具書。列寧也曾為俄國《格拉那特辭典》寫過詞目,其中最著名的是《卡爾·馬克思》一條。

毛主席也很重視百科全書的編輯出版,《辭海》的重新編印就是在毛主席的批示下推動進行的。毛主席在《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勢》一文中指出:“為了建成社會主義,工人階級必須有自己的技術幹部的隊伍,必須有自己的教授、教員、科學家、新聞記者、文學家、藝術家和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的隊伍。”為造就這樣的隊伍,編輯出版百科全書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因為百科全書是搜羅古今中外一切學科基本知識的工具書,實際上就是毛主席向來提倡的“古為今用、洋為中用”這一重要方針的最好體現。

為了加快發展科技文化教育,為了迎接新的文化高潮的來到,為了實現四個現代化,中國大百科全書的編輯出版,無疑是當前刻不容緩的重要工作之一。

各國編輯出版百科全書情況

“百科全書”一詞起源於希臘文,意思是“普通知識範圍”,16世紀在西歐取得新的含義,有“各種知識彙編”和“知識的分類”之意。18世紀後,才逐漸取得現代通行的含義:一切知識部門和實際工作部門最基本資料的出版物。近年來經過各國編輯出版大百科全書,積累了不少新的經驗,這一詞的含義又更加充實和發展,編輯體係和方法經過互相參考補充,也越來越完善。

在古代,埃及、希臘、羅馬、阿拉伯國家,都出了不少百科全書類型的辭書;近代,由於大量的新發現,科學技術的新發展,各種科學知識的精細劃分,使編輯百科全書的工作,變得非常困難,因百科全書既要總結一切已經積累的知識,又要把所有這些知識歸納為一個完整的體係。於是,從17世紀下半葉起,歐洲幾個國家隻得先出版各種分類分科的辭典。這些辭典又先是重視神學、哲學、曆史、文藝,到了18世紀,英國才開始把注意力轉到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方麵(1704年哈立斯特出了《技術辭典,或藝術和科學英語大辭典》,1728年又出了張伯斯的《百科辭典,或藝術和科學大辭典》),這樣就漸漸地在分科辭典的基礎上進而出版百科大辭典(後來又倒過來,在編輯大百科全書的過程中,編出更專門更詳盡的各種分類分科的辭書)。德國在1732—1754年出版了《科學和藝術通用大辭典》(68卷),法國在1751—1780年出版了《百科全書,或科學、藝術和工藝詳解辭典》,接著,又在1782—1832年出版了《分類百科全書》(共166卷半),英國在1768—1771年出版了《英國大百科全書》(3卷),美國在1858—1863年出版了《新美利堅百科全書》(16卷),俄國在1890—1913年出版了《百科辭典》(共86分冊,在這以前也試出過幾種百科全書,但大多未出完),日本在1888—1890年出版《日本社會事彙》(2卷)。

每次較有權威的百科全書出版後,都對本國,甚至對一些別的國家產生巨大的影響。上麵提到的,法國從1751年開始出版的《百科全書,或科學、藝術和工藝詳解辭典》是18世紀中葉法國著名唯物主義哲學家狄德羅主編的,他邀集了當代許多傑出的思想家和活動家,如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等參加編輯工作,這些進步學者在編寫百科全書的旗幟下團結起來,成為當時法國政治上進步力量,他們自稱為“百科全書派”,他們對一切學科和曆史事實,用新的唯物主義觀點,另寫新的詞目,這些新的觀點,動搖了封建主義的思想基礎,為18世紀末的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作了思想準備。又如蘇聯在十月革命勝利後的第九年(1926年)就開始出版《蘇聯大百科辭典》,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觀點,對過去的一切學科和曆史事實,進行批判,重寫新的詞目,使蘇聯人民的思想一新,各種知識水平提高一步,為實現幾個五年計劃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幾個主要國家都大量出版修改、重編和新編的大百科全書,60年代和70年代則有更大的發展。有些國家的不同出版社出版類型相同、側重點不同的百科全書,互相競爭;多卷本和少卷本,解說繁複和說明簡要的互為補充;全麵綜合的和分類分科的分道揚鑣;插圖裝幀、索引參見各出心裁。近來,美、蘇、德、法、英、日等國,新出的分類分科專門辭典愈來愈多,各有二三十種不等。美國最近還出了電子計算機、環境科學等新百科辭典,蘇聯出了高等、初等數學的百科辭典,日本出了家庭、婦女、日用等百科全書。有些國家還為了易於查閱各國百科全書和各種分類辭典出了“指南”,如美國圖書館協會編印的《參考工具書指南》,1976年夏出版的第九版就列出各國工具書一萬多種,成為百科全書的百科全書。

現在第三世界許多國家也紛紛出版百科全書。印度、印尼都出了幾種版本。本國力量不夠的如古巴,就委托美國編輯、加拿大排印。

近來各國編輯百科全書的趨向

二百多年來各國編輯出版百科全書,積累了不少經驗,找到了許多較為科學的方法。舉英國和蘇聯的情況為例,可見一斑(見附件)。綜觀各國近來編輯大百科全書的情況,其總的趨勢,大致有以下幾點:

(1)德、英、美、蘇、日等國修訂舊版和出版大量新的百科全書,其他許多中小國家,包括第三世界的不少國家也都紛紛編輯、翻譯、出版不同類型的百科全書。

(2)在包羅萬象的綜合性的大百科全書之外,另出各種專科性的大辭典,或者更多注意編輯出版較為詳盡的各種專科辭典。

(3)從繁複向簡要方麵發展:敘述簡要,並不就是不注意全麵概括,而是去繁就簡,把更詳盡的內容轉移到專科辭書中去。

(4)多卷本與少卷本並行:多卷本從百餘卷改為數十卷,四五十卷改為二三十卷;同時又出二三卷三四卷的同名簡要百科全書,使用力求方便。或者一種百科全書包含三種編法:一編簡要,有如圖書館的總分類卡;二編詞目短小,有如小百科辭典;三編詞目解釋詳盡,三者可以互相使用。

(5)某一國的大百科辭典,從側重本國情況,發展到注意世界情況,美國、英國的百科全書,力求變成世界性的辭書,至少是英語世界的辭書。

(6)好些國家的大百科全書,不再按照版次出版,即不再是(例如)第13版之後出第14版,而是改為“連續修訂再版”。過去可以相隔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出增訂新版,現在科學技術、政治經濟日新月異,三五年即須另出新版,但讀者不可能每隔三五年就購買一套新版,用連續修訂法再版,除一部分詞目重新改寫外,大部分不動,小部分隻要增印數頁,這新的數頁,用原來詞目的頁碼,注明某某頁的A、B、C,讀者隻要購買這些連續修訂的材料,即可與自己的舊版本聯合使用。過去有些國家在某一版重印時,也作小量修改,既經修改,舊版即顯得過時,用連續修訂法之後,就可彌補這一缺點。另外就是過一段時間,出版一卷或二、三卷的補卷;每年出版一卷年鑒,把一年來在科技文化上的變化,政治、地理上的變動,世界各國的經濟統計等等,都搜集在內。

(7)許多國家的百科全書,近年來有從字母排列改為按科目排列的傾向,即按照各種學科分類排列出版。或者把字母排列和分類排列相結合。

(8)各國大百科全書都很重視“索引”,逐漸地又重視“參見”,詞目之首加“提要”,詞目之末加“參考書目”。開列某一學科的所有重要書名(原著文字),使讀者對各種學科既易於入門,又能進一步深入研究。互相參見愈多,使讀者觸類旁通,也易於入門和掌握全麵。

(9)為了使百科全書不因某些詞目牽涉難題或缺乏定論而拖延出版,外國百科全書一般是采用擺事實供參考的辦法,即將幾種情況或幾種意見擺出來,說明原委,讓讀者自己去判斷。或者說明某某問題“存疑”,暫作懸案。例如,《美國百科全書》(1946年版)的前言曾提到:美國百科全書“不任意預言,也不提出見解……它認為把發生了什麼事情,並且盡可能把事情是怎樣、什麼時候、什麼地方和為什麼發生的情況告訴讀者,這樣屬於爭論性質的問題就可讓讀者自己去做結論,這是最適合百科全書的目的的”。

(10)百科全書的詞目用文字詳解之外,也很重視圖片。現在各國百科全書日益增加圖片,其中包括:照片、畫像、名畫複製、圖表、地圖。彩色圖片的份量愈來愈重。還有一種《圖解百科全書》,每一詞目至少用一張圖片來說明。

(11)百科全書是常備和必備的參考工具書,故裝幀力求精美,往往金碧輝煌,十分豪華,現在新的趨向是多出售價較低的普及本,或者在豪華本之外,另出廉價的普及本。

(12)有些國家還不能自行出版,便翻譯他國較有權威的百科全書,或譯全書,或譯個別詞目(如我國曾出版百餘種《蘇聯大百科全書選譯》),近年來新的趨向是某些大國也翻譯別國的百科全書。例如美國購得《蘇聯大百科全書》的版權,著手把它全部譯成英文,並翻譯蘇聯的《數學百科全書》、《無機物百科全書》,東德翻譯蘇聯《初等數學百科全書》。意大利和希臘也翻譯出版蘇聯的大百科全書。

幾點設想

解放後不久,就有一些同誌倡議和計擬編輯出版中國大百科全書,科學發展的12年規劃(1956年“八大”決議中提到)曾確定把大百科全書的編輯工作包括在內,由於種種原因未能著手。1975年的廣州辭典工作會議,又曾提到這個問題,但對此未加討論,當時宣布準備以後另行研究。

解放前出版的《辭海》,在毛主席批示的推動下,1965年出版了改編新版(未定稿),從1972年起又對“未定稿”進行修訂,按學科分冊出版,內部發行,征求意見。《辭海》在範圍、內容上還不能滿足當前讀者的需要。1965年出版的《近代現代哲學社會科學人名資料彙編》也和《辭海》一樣,都為未來的大百科全書做了準備工作。

目前有些單位正在編輯(例如音樂辭典)、準備編輯(例如哲學辭典)、翻譯(例如蘇聯曆史百科辭典)分科專門辭典,這些也是與編輯大百科全書有關的工作。

有好多同誌關心和呼籲編輯出版中國大百科全書,並且提出了一些設想。這些設想大致可以歸納如下:

(1)早日著手編輯中國大百科全書,要編的正是大百科全書,而不是小百科全書或者分科辭典。有人主張先編出一些主要的分科辭典或小百科全書,然後在這些辭書的基礎上編輯大百科全書。照一般國外的經驗,是編出了大百科全書,再編小百科全書,然後再編各種更專門的分科辭典,蘇聯1926年開始出大百科全書,1928—1931年出小百科全書,1950年開始出第二版大百科全書,1957年出第三版小百科全書,1953—1955年出三卷本的百科辭典,1927—1936年出《工程技術百科全書》,1925—1928年出《農業百科全書》,等等。如果先編出各種專科性的辭典,就得曠日持久,推遲大百科全書的出版。在編輯大百科全書的過程中,可以由負責各專科編輯的同誌同時編輯本專科的更詳盡的辭典,實際上有些國家就是這樣做的。或者反過來說,已在和將要編輯分科辭典的同誌,吸收參加百科全書,對兩種辭書都可發揮作用,也就是說,這兩種工作可同時並進。

(2)所以希望早日編輯出版中國大百科全書,還因為由於林彪和“四人幫”反黨集團的幹擾和破壞,十餘年來科技文化專門人才的培養脫節,尚存的老一輩的人才逐年減員,今後由於自然規律還將使這些人才的一部分衰老死亡,而新的一代的培養接不上,現在使大百科全書急起快上,正是針對這種脫節現象。現在不開始這一工作,勢必較長時期地推遲這一工作。

(3)為了能使大百科全書及早和讀者見麵,並且考慮到有些詞目可能一時定不下來,使全書不能及時出版,建議先出版百科叢書,可定名為《中國人民百科叢書》,不分字首,不分字母,不分學科,編成一冊就出一冊,這叢書經過有關方麵和廣大讀者提意見後,加以修訂再出版正式百科全書(英國《張伯斯百科全書》在1859—1868年的十年間,每周出一冊,共520冊)。

(4)設想《中國人民百科叢書》在半年之內就開始出版,在1979年建國30周年時,就開始出正式的《中國大百科全書》,同時叢書仍繼續出版。計劃到1989年建國40周年時出全《中國大百科全書》。

(5)有關科學技術的一般詞目,外國曆史、地理、文化、藝術、人名、書名等詞目,可以從外國百科全書中選譯,經過修訂、加工後,即可采用。據《英國大百科全書》說,一部百科全書,大約3/4的詞目要經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之後才需修改,隻有1/4的詞目要不斷修改。也就是說,一般百科全書的3/4的詞目內容是比較穩定的,選擇各國百科全書中的這類詞目來修訂加工是可取的。

(6)根據世界各國大百科全書編輯的經驗,《中國大百科全書》分學科排列較為適宜,這也符合中國自古以來編類的傳統,另加拚音字母、部首筆畫等索引。索引之外也應采用“參見”、“附見”、“參考書目”,長詞目前加提綱等編輯方法。

(7)大百科全書和叢書的編輯工作,由一位中央同誌掛帥,網羅全國各學科的有成就的專家,組成編委(約四五十人),下設總編部(約二十餘人),設總編一人,副總編數人,負責全部編輯工作;另外設立資料、行政等科室。每種學科,責成有關大學、學院、科研單位組設編輯組,承擔編譯、定稿工作,其組長一般由編委一人兼任。編委不脫產,總編部一部分為專職人員,編輯組一般也不脫產。資料、行政機構,可以《辭海》編輯部原機構為基礎,適當調整擴大。

(8)編寫和翻譯詞目的稿件,一般付給適當稿費,不作為硬性任務派給有關單位承擔,以免影響本單位的工作,或這些單位不願接受派給的任務。

(9)全書字數預計約3000萬字,相當於目前人民出版社一年的排印量,加上叢書排印量,逐年均衡排印,不致影響國內其他排印工作(擬仍以上海中華書局印刷廠為排印基地,該廠排印《辭海》,各種字體和符號的銅模比較齊全,工人也熟練)。目前紙張供應較困難,估計一二年後可以緩和,不致影響百科全書和叢書的出版。

(10)為研究、籌備和具體著手此項工作,建議由中宣部、科委、科學院、社會科學院、教育部、出版局等單位代表組成一個五到七人的籌研小組,開始計擬各項具體措施,定出方案後,報請中央批準,以便早日著手工作。

以上建議,隻是約略的初步的設想,是否有當,要請中宣部考慮決定。

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關於成立《郭沫若文集》編輯出版委員會

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關於成立《郭沫若文集》編輯出版委員會和籌建郭沫若紀念館的兩個請示報告

一、關於成立《郭沫若文集》編輯出版委員會的請示報告

(一九七八年八月九日)

中央宣傳部並報中央:

郭沫若同誌是我國傑出的作家、詩人和戲劇家,又是馬克思主義的曆史學家和古文字學家。他和魯迅一樣,是我國現代文化史上一位學識淵博、貢獻重大的著名學者。他在哲學社會科學的許多領域,包括文學、藝術、哲學、曆史學、考古學、金文甲骨文研究,以及馬克思主義理論著作和外國進步文藝的翻譯介紹等方麵,都有重要建樹。為了紀念這位卓越的無產階級文化戰士,繼承他留下的十分豐富和珍貴的遺產,我們準備成立《郭沫若文集》編輯出版委員會,搜集整理郭沫若同誌未出版的文稿、書信、劄記、談話記錄等,重新修訂出版《郭沫若文集》。

《郭沫若文集》編輯出版委員會擬由下列同誌組成,周揚任主任;委員(以姓氏筆畫為序):於立群、尹達、馮乃超、馮至、任白戈、成仿吾、齊燕銘、張光年、李一氓、李初黎、沙汀、宗白華、茅以升、茅盾、林默涵、侯外廬、錢三強、夏衍、夏鼐、曹禺。

委員會下設辦公室,由吳伯簫、黃烈負責,由我院文學研究所、曆史研究所、考古研究所、哲學研究所分別擔任有關方麵文稿的具體編輯工作。

如經中央批準,我們即準備召開編委會,擬訂計劃,開始進行工作。

以上意見當否,請批示。

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

一九七八年八月九日

二、關於郭沫若著作編輯出版委員會和

籌建郭沫若紀念館的請示報告

(一九七八年十一月十四日)

中共中央宣傳部並報中央:

《郭沫若文集》編輯出版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已於10月27日在京召開。在京委員於立群、尹達、馮乃超、馮至、成仿吾、李一氓、李初梨、沙汀、宗白華、茅以升、林默涵、錢三強、夏衍、夏鼐、曹禺等共到16人。

會上就編輯出版郭沫若著作的意義、方針和方法問題交換了意見,大家認為郭的著作方麵很多,作為《文集》不易全部容納,不少同誌主張出版全集,也有主張出叢書或文庫的,書名一時還定不下來。《郭沫若文集》編輯出版委員會擬改稱“郭沫若著作編輯出版委員會”,書名俟以後看情況再定。原有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郭沫若文集》仍可繼續出滿20卷(已出17卷)。編輯出版委員會須製定較長時間的工作計劃,首先應即采取措施,廣泛征集郭沫若遺著、書信、題詞、照片、講話記錄等有關資料,加以複製、影印、整理,同時就已出文集分頭進行校訂和注釋工作,爭取在明年“五四”運動60周年和建國30周年,開始出版新編的郭沫若著作,計劃在兩三年內出齊。

會上很多同誌建議籌建郭沫若紀念館,許多同誌說,北京已有魯迅博物館,紹興等地還有魯迅紀念館,郭沫若亦應有紀念館,館址就設在郭氏故居。並提出爭取能在明年開館,籌建工作即由編委會暫時負責。如中央批準,編委會即進入郭氏住宅辦公,就地籌備建館的工作。請告知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為於立群同誌另找適合的住宅,於立群同誌本人也一再表示,希望早點搬出來。

會上還建議增加劉大年、胡愈之、林林、鄭伯奇、魏傳統為委員。

以上報告是否有當,請予指示。

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

一九七八年十一月十四日

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關於出版《中國社會科學》的請示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