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輯 文獻資料(6)(2 / 3)

八、宗教學:馬克思主義宗教學原理的研究;對當代世界有重要影響的各大宗教,如基督教(重點在美國、蘇聯、東歐、梵蒂岡)、伊斯蘭教、佛教等教派的現狀研究;中國無神論曆史的研究和整理道家、少數民族原始宗教以及明清民間秘密宗教等有關資料。

九、史學:加強近代、現代史的研究,並為編寫《清史》進行準備工作。開展有關民族關係、中外關係以及疆域變遷史的研究,正確分析和擺正各民族在中國史上的地位和作用,駁斥鄰國對邊界問題的歪曲史實的謬論,並完成沙俄侵華史、帝國主義侵華史的研究和編撰工作。開展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的研究,繼續探討亞細亞生產方式、中國封建經濟的基本結構和農民戰爭的曆史作用等問題。要力爭完成《中國通史》、《中國史稿》,並為中國近代經濟、中國封建社會經濟、中國政治等專史的研究打好基礎。

世界曆史著重抓巴黎公社的曆史經驗和蘇聯戰時共產主義及新經濟政策的研究;關於近代歐美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資產階級建立議會製度的研究;關於亞非拉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類型及特點的研究。

考古學:側重中國舊石器晚期和新石器早期的考古發掘和研究,夏文化的探索和早商文化的考察,安陽殷墟、周文化淵源和周都城以及漢、唐時期長安、洛陽的考古研究以及《中國考古學史》和《殷周金文合集》的編寫工作。

十、文學:研究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係統地編譯國外論述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重要著作。收集、整理毛澤東同誌的文藝論著、他對曆史上和現代一些作家和作品的評論以及研究他的詩詞、散文的資料,著手進行關於毛澤東同誌的文藝思想的研究。繼續進行關於現實主義的、關於人道主義和人性的以及文藝真實性的研究。繼續進行文學史的研究,包括完成十四卷的《中國文學史》和法、美、日文學史的撰寫工作。

十一、語言學:研究現代漢語動詞與句型,《紅樓夢》詞彙,漢語方言分區研究和英漢機器翻譯研究,以及普通話的連音變化與語調、輕重、長短的聲學試驗。

十二、學術情報:研究並確定基礎資料工作的方向、規模和範圍,建立基礎資料的積累、編輯、出版工作,並逐步開展資料傳播與谘詢服務。要逐步弄清當代國外社會科學發展趨勢以及主要學科的發展水平;廣泛搜集國外社會科學領域中的學術發展、文化動態、社會思潮,以及具有較大參考價值的情報資料;繼續進行“馬克思主義流派”、“歐洲共產主義問題”、“社會民主黨問題”、“西方哲學中的數理邏輯”、“西方經濟危機的發展”,以及二次大戰以來國外社會科學發展中各學科間的相互關係、國外對中國的研究等專題研究。

十三、編纂辭書:完成我院各所承擔的《中國大百科全書》共14卷的編寫工作;完成《中國曆史大辭典》、《中國曆史文物圖集》、增訂《現代漢語詞典》、《馬克思主義百科辭書》、《國內外社會科學手冊》、《技術經濟手冊》、《佛教大辭典》、《伊斯蘭教辭典》等辭書的編纂工作;完成《甲骨文合集釋文》、《漢簡》、《吐魯番文書》等重要資料的整理和注釋工作。

現在各研究所正在修訂1982年至1985年的研究計劃,“六五”科研規劃的重點項目估計要到今春才能落實。我們打算在這個規劃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製訂1981年至1990年的研究規劃。

(四)貫徹執行八字方針的若幹措施

中央最近決定,在今後五年或更長的時間內,仍應繼續貫徹執行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社會科學院是一個新建單位,雖然從學科、隊伍等方麵還遠不適應四化建設的需要,但是五年來事業規模擴大了,相應的各方麵的條件沒有跟上,存在問題不少,必須繼續貫徹執行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才能加強領導、改善管理、提高效率,進一步調動全體人員的積極性,並為今後全麵發展打下基礎。為此,我們準備采取如下的措施:

一、在“六五”期間,主要是整頓、充實、提高現有的研究所,在確有需要而且條件具備時也可設立新所。研究業務的開展主要靠挖掘現有人員潛力,同時加強同國內其他科研單位的協作。但為充實新建的所和薄弱的學科,為填補新興的學科,包括和自然科學交叉的邊緣學科,還要羅致、培養必要的科研人員。研究課題也應適當調整,要區別輕重緩急,不要貪大求全;要強調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糾正過去長期形成的避開現實專搞洋的、古的偏向。要在明確各所方向、任務的基礎上,根據人員具體情況,揚長避短,著重抓我們有專長的若幹重點項目,爭取在幾年內拿出一些能對社會主義建設作出貢獻的和具有國際水平的著作。

二、認真整頓院、所領導班子(見附注三),精簡院部機關。要提拔一部分中青年業務骨幹和政工幹部到領導崗位上來。年老的專家要從行政事務中解脫出來,致力於研究工作和帶研究生,不能工作的要安排退休。要挑選一部分既懂業務又有組織才能的中年專家當所的負責人,要規定任期,在任期屆滿後仍從事研究工作。為精簡人員,提高效率,要按照工作需要確定編製,確定職務,建立崗位責任製,加強考核工作。科研隊伍要注重質量,保持精幹,凡不適合科研工作的人員(約占20%)應當調整,另作安排。為提高刊物質量,所有刊物和它的編輯班子也應整頓。

三、改革現行體製。為加強學術領導,今年要成立有一部分較有成就的中、青年研究員參加的院務委員會。要改變目前科研管理落後的情況,切實提高科研管理水平。為此要增加科研管理幹部,建立一套比較完整的、適合科研工作特點的規章製度,並采取具體措施(包括出版《學術動態》)幫助院、所領導和科研管理人員了解院內外學術研究進展的情況和學術思想的動向。改革現行體製的另一個重要措施是加強所的獨立性。要擴大所的業務自主權,從今年開始分期分批實行。凡是擴大自主權的所,除方針、編製、預算、處室以上幹部管理和重點研究項目由院決定外,有權選擇課題,選擇人員,支配經費,並按院的統一規定與國外研究機構建立聯係等。

四、加強黨的領導,改善和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去年院黨代會決定並經中央批準,院、所兩級實行黨委領導下的院長、所長負責製。為加強學術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領導,黨政要相對分開,院務委員會在黨委領導下負責學術工作的領導;黨委主要是掌握黨的政策,抓好科研業務的基本建設和科研課題的選擇原則,決定重要幹部的使用,特別要著重抓思想政治工作,尤其是科研人員的思想政治工作,使社會科學院成為執行黨的路線、遵守黨的紀律、擴大黨的影響和提高黨的威信的學術堡壘。

關於加強黨的領導的問題,有幾位同誌根據一年多來黨委抓思想工作和院務工作比較多、學術領導相對減弱的實際情況,認為最好是恢複黨組製,黨委改為機關黨委。一年多來學術領導確實抓得不緊,但我們相信,在院務委員會建立之後,學術工作的領導是會加強起來的。

我們要求,在“六五”期間貫徹執行八字方針之後,社會科學院的領導體製和各種製度將比較健全,事業規模和內部各方麵的比例將比較合理,工作條件和生活條件將有所改善,全體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將進一步調動起來,從而為往後的全麵發展和進一步提高學術水平打下基礎。

(五)培養一支又紅又專的科研隊伍

社會科學院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要帶出一支強大的又紅又專的社會科學研究隊伍。

現在全國還沒有訂出一個培養社會科學科研人員的計劃。我們估計目前全國專業的社會科學研究人員總數不會超過一萬人(見附注四),還不到蘇聯的1/25。在今後四五年內,這支很小的隊伍因人員來源有限還難以擴大。社會科學院和全國其他研究機構承擔中近期的科研任務的主要仍是現有的科研人員。這種情況嚴重地阻礙了我國社會科學事業的發展。

社會科學院的科研隊伍不但小(隻2300多人,為科學院的1/15),而且老化。全院科研骨幹(研究員、副研究員以及所、室負責人)55歲以上的占總數的90%以上,有一部分現已不能工作。131位研究員的平均年齡是66.4歲,353位副研究員的平均年齡是54.3歲。羅致人才,特別是培養年輕的研究人員,已經成為當務之急。為此,在“六五”期間,我們準備采取如下的措施:一是大力辦好研究生院,使它成為今後補充科研人員的主要來源。研究生院不僅要加強專業指導,還應從根本上提高研究生的思想理論水平。二是采取各種具體措施,盡快提高在職的中、青年科研人員的業務水平,包括安排一些中青年科研人員當老專家的助手。特別要下決心,花力氣,在總結過去正反兩方麵經驗的基礎上,領導和組織好學習,以提高現有科研人員的思想理論水平和堅持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自覺性。三是在全國公開招考研究人員,根據1980年第一次在全國招考以及上海、廣州在當地招考的結果,證明全國確有一部分學有專長但用非所學的人才可以羅致,但這需要解決一部分北京戶口問題。四是在全國聘請一部分年老但確有專長又能進行研究的專家作為特邀的研究人員。五是派出一部分科研人員到國外進修,邀請一些外國專家來我國講學,以幫助我研究人員熟悉某些薄弱學科和掌握新的研究方法。此外,我們還要求教育部通過培養文科研究生的重點院校有計劃地造就一批社會科學研究人才,並將其中的一部分輸送給社會科學院。

(六)改善工作條件和生活條件

目前社會科學院的工作條件和生活條件很差,相當影響人員的穩定和科研工作的開展。全院沒有一個圖書館。33個研究所中隻有19個有圖書閱覽室,其中半數隻有9平米到20平米,大量圖書無法上架。十年內亂,原學部交出了三萬多平米的辦公室和宿舍,而現在人員比學部時多一倍,辦公室反比學部時少一萬多平米。因為缺少辦公室,許多科研人員不能上班,勞動紀律很難檢查,工作很受影響。現在正在興建的大樓,因進度遲緩,要到1984年才能交付使用。研究生院創辦已經三年,申請基建用地前後達九次,至今尚未批下,一直租借房屋辦學,分散教學,工作十分困難。三年來我們新建了三萬多平米的宿舍,但現在缺房的仍有1815戶,(還不包括去冬補充的三百多研究生和招考人員),其中無房戶和嚴重缺房戶(指四口以上住一小間的)達1/3,即638戶。一些知名專家隻有十幾到二十幾平米的住房。據去年十月,對471名研究員、副研究員的調查,現隻住一間房或住房麵積不足二十平米的,有156戶,占33.2%。許多科研骨幹,負擔的任務很重,但居住、生活、醫療條件都很差。如果按近三年來的基建速度,今後每年能增加200套住房(約12000平米),現有的缺房戶也要九年才能全部解決。對科研人員來說,沒有圖書館、沒有辦公室又沒有宿舍或居住條件很差,確實很難工作(注五)。為了適當改善工作和生活條件,我們要求國務院除每年正常基建經費外,在1982年至1985年間另外撥給2500萬元基建費用,其中1000萬元用以興建一個能容500人閱覽的圖書館及其附屬設備,1500萬元用來建設宿舍,並通過北京市幫助我們解決基建用地和優先安排施工。科學院原來有一個圖書館,在王府大街,主要是供哲學社會科學學部用的,社會科學院成立後方毅同誌和科學院其他領導同誌曾同意將該圖書館交給社會科學院,但直到現在還沒有實現。考慮到新建的圖書館要在“七五”期間才能建成,我們要求將王府大街的圖書館在1982年交給社會科學院。此外,現在許多科研人員,特別是新提的科研人員,其工資普遍低於職務最低的工資等級線,我們也希望能盡早解決這個問題,以適當提高科研人員的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