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輯 文獻資料(6)(3 / 3)

(七)有關全國社會科學研究事業的五項建議

社會科學在我國發揮了並且正在發揮重大的作用。我國革命和建設取得了一係列的曆史性的勝利,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勝利,也是社會科學的勝利。為了建設有高度物質文明和高度精神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社會科學研究事業今後必須有一個大的發展。

現在我國社會科學研究事業還很小,同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在國家生活中的地位很不相稱,和客觀要求的差距也很大。全國社會科學研究事業是由四個方麵組成的:即中國社會科學院、高等院校文科的科研機構、中央各部門所屬的研究機構和各省市社會科學院(所)。四個方麵相互之間有過一些協作,但沒有統一的領導機構,它們的力量遠沒有發揮出來。

到去年年底,全國有21個省、區、市設立社會科學院,7個設立社會科學研究所,西藏正在籌備中。去年六月底,上述28個院、所共有人員4135人,科研人員占一半,共2079人,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從事社會科學研究多年的研究人員。各院、所都由省、區、市委的宣傳部領導。在十年浩劫中,它們的房屋、圖書、資料都損失殆盡,現在的處境都很困難。1981年28個院所的經費總共1400萬元,平均每一院、所每年隻有50萬元。各省、區、市院所的研究工作大都著眼於地方,注重聯係本地的實際和發揮自己的優勢。從它們的研究成果、出版期刊和積累資料看來,大多數院所雖然困難很多,但工作是很有成績的。

從1978年冬開始,由社會科學院的一些研究所倡導,社會科學各學科的研究人員先後分別成立了群眾性的學術組織,即各種學會或研究會。到去年年底,全國性學會、研究會已達189個(見附注六),它們的骨幹和主要會員大多是上述四個方麵的科研人員。現在已有18個省市成立了社聯,但全國社聯(“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團體聯合會”的簡稱)還未成立,各全國性學術組織還沒有一個統一的領導機構。

1977年經中央同意,社會科學院和教育部共同設立了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會議籌備處,並於1978年召開了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會議預備會。會後全國各科研機構和各學科的學會為編製研究規劃作了大量的工作,分別開了許多專業會議,製訂了各學科的研究規劃草案。全國規劃會議本打算在去年召開,後因各種原因未能如期舉行。

根據上述情況,為了充分調動上述四個方麵的積極性,促進我國社會科學研究事業進一步的發展,我們有如下五項建議:

一、建議國務院按照精簡機構的原則,指定一個已設的職能機構,統一管理全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事業,其主要職責是:負責製訂和組織實現社會科學研究發展規劃,協調各科研機構的研究活動,草擬和督促執行有關社會科學研究的政策、法令和規定,掌握科研人員的培養、使用情況並提出改進意見,以及管理和組織提供研究工作所需要的物質、技術條件。省市院(所)的經費、編製、基建計劃、人員培訓等則由上述職能機構相應的省級機構負責。現在歸口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擔負的製訂全國研究規劃、評定研究人員職稱、授予學位、審批外事活動等工作也移交該管理機構負責。

二、建議在今年或明年召開全國社會科學研究規劃會議,製訂到1985年的研究計劃和1986年至1990年的遠景規劃。這個規劃會議的籌備機構在中央宣傳部指導下,由國務院管理社會科學事業的職能機構和教育部、社會科學院共同組成,以社會科學院為主。

三、建議在今年或明年召開全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會議同時成立“社聯”,即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團體聯合會,其主要任務是組織、支持和協調所屬各團體開展學術活動,編輯、出版書刊,普及哲學社會科學知識,對各項建設事業的方針政策提出建議,開展國際學術交流活動,以及關心成員的福利等等。“社聯”和“文聯”、“科協”一樣由中央領導。

四、建議設立全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現在各科研機構的經費都很困難,因而一些重要的科研項目不能進行,不少重要的資料不能收集整理,許多有學術價值的研究成果不能出版,大多數學會、研究會也因經費沒有來源難於開展工作。為了適當解決上述困難,特別是為了有重點地支持那些對社會主義建設有重要意義和在學術上有重要價值的研究項目,建議在1980年和1981年財政部為補助全國重點科研項目和部分學會、研究會活動費用每年撥交社會科學院250萬元的基礎上,增撥一部分經費,同時也接受其他方麵的贈款,設立全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至於如何成立管理基金的組織和如何使用基金的問題,可留在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會議上討論解決。在這之前,此項基金暫時仍由社會科學院管理。

五、建議教育部提高文科學生招生比例和製訂培養社會科學科研人才的計劃。我國必須擁有一支強大的高水平的又紅又專的社會科學科研隊伍。要達到這個目的,需要采取多種措施,其中根本的一條就是要為培養優秀的社會科學研究人才提供肥沃的土壤。解放後文科學生(包括人文科學、社會科學、法律和美術)所占的比例逐年下降,1979年雖略有回升,也僅占8.5%,而同年理工科則為40.8%(見附注七)。這種比例是畸形的和不合理的。和外國比較,我國文科學生所占的比例也最小。當然這有它的曆史原因。我們建議今後在辦學和招生計劃中,文科院係和文科學生應逐步占有較高的比例,並且要保證學生的質量。

中國社會科學院黨委會

一九八二年一月

附注:幾項統計資料

(一)現有研究所32個,一個獨立的研究室,直屬單位四個,代管單位一個。

原學部時期共有13個研究所,即:文學所、外國文學所、語言所、曆史所、近代史所、世界曆史所、考古所、哲學所、世界宗教所、經濟所、民族所、法學所、世界經濟所。

社會科學院成立後,新建以及轉來的研究所共有19個,即:工業經濟所、農業經濟所、技術經濟所、財貿物資所、基建經濟所(與國家基建委員會雙重領導)、情報所、馬列所、社會學所、青少年所(與團中央合辦)、新聞所(與新華社、人民日報合辦)、政治學所、少數民族文學所、美國所、日本所、西歐所、南亞所(與北大學合辦)、蘇聯東歐所、西亞非州所、拉美所(後三個所由中聯部轉來)。還有一個現代史研究室。

直屬單位四個:研究生院、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包括《曆史研究》雜誌社)、郭沫若著作編輯委員會。

另有代管單位一個:文字改革委員會。

學部1966年共有工作人員2084人,其中科研人員為1083人,到去年年底,全院總人數為4968人,其中科研人員為2315人,黨員為2186人,都約占總人數的45%,另有業務輔助人員(資料員、圖書管理員等)737人。

1966年學部出版的期刊為24種,現為65種。

1966年以前,學部共出版著作345種,從建院到1980年年底,三年多出版686種。據不完全統計,到1980年年底共發表各種文章6216篇。

(二)三年來派遣出國240批,716人,邀請343批,共1233人;出國參加國際會議82次,參加者154人,在國內召開國際會議4次,參加者214人;四年來和11個國家簽訂了12個學術交流協議。

(三)院領導包括正副院長、正副秘書長和黨委常委,共20人,平均年齡為66.7歲;正副所長、局長154人,60歲以上的共90人,占58.44%。

(四)根據1980年6月全國151所大專院校的統計,共有文科教師四萬多人,其中教授604人,副教授1380人,講師1132人,大都擔負教學工作,專職研究人員不多。在上述151所院校中,已建立社會科學研究機構的有76所,共有研究所80個,研究室256個,專職、兼職研究人員共3800多人。

中央各部委社會科學研究機構的專業研究人員沒有統計。全國28個省市的社會科學院(所)共有科研人員2079人,尚未評定職稱,估計副研以上的研究人員不多。

另據中央組織部今年9月提供數字,全國各級黨校共有理論教員1.7萬多人,各級幹校的教員1.1萬多人,有許多是兼職,從事專業研究工作的極少。

(五)學部原有辦公用房6.6萬平米,交出3.8萬平米,現在人員比學部增加一倍,而辦公用房隻5萬平米,比學部少1.6萬平米。現在全院缺房戶達1815戶(還不包括今年分配的300多名研究生、大學生和全國招考來的人員),其中嚴重缺房戶(指無房和四口人住一間的)為638戶,明年年底以前可分配的住房隻有280套。

(六)全國性學會,各省市社聯的統計材料:

據不完全統計,去年年底社會科學各學科的全國性學會、研究會共189個。全國已有18個省、市成立了社聯,所屬省、市學會和研究會共500個左右。

(七)文科學生所占比例:

據教育部統計,文科學生比重逐年下降:1947年為47.6%,1949年為41.8%,1952年為22.5%,1957年為9.6%,1962年為7.6%,1979年為8.5%(同年理工科占40.8%)。

另據1977年聯合國教科文統計,全世界人口在1000萬以上的49個國家中,文科學生占大學生總數50%以上的有日、法、南、美等國;占40%以上的有13個國家;蘇聯占22%;比重最小的是:埃塞俄比亞、越南、中國。而我國還不及埃、越的一半。

編後記

為慶祝中國社會科學院建院三十周年,紀念首任院長胡喬木,我們編輯了《胡喬木與中國社會科學院》一書,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全書分三部分:一、綜述兩篇:《胡喬木與中國社會科學院》和《百科全書式的馬克思主義學者胡喬木》,分別評述他創建中國社科院的突出貢獻和在學術上的卓著成就。二、回憶錄七篇。是與胡喬木在社科院一起工作過的領導同誌、著名學者或身邊工作人員所寫。其中鄧力群、朱元石的回憶錄是為本書寫的專稿;朱鎔基、馬洪、任繼愈、溫濟澤、常念斯的回憶錄選自當代中國出版社出版的《我所知道的胡喬木》一書。他們從不同的角度敘述與胡喬木的接觸、交往,對胡喬木的認識、感受,不僅記錄了他的言論思想,而且留下了他的音容笑貌。三、文獻資料二十七篇。包括胡喬木1977年11月至1982年1月擔任院長期間的講話、談話和指示、批示,和那一時期中國社會科學院各種重要的計劃、規劃和請示報告、彙報提綱。這些文獻資料相當全麵地反映胡喬木任職期間社科院工作的實際情況和胡喬木關於搞好社科院建設特別是學科建設的思想。

從某種意義上說,本書的編輯出版是對胡喬木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首任院長期間工作的一個總結。胡喬木留下的寶貴精神遺產,對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建設,對中國社會科學的繁榮和發展,將會有所助益。

本書的編輯出版得到中國社會科學院領導和有關部門的支持和讚助。社科院科研局和我們一起進行了選題策劃,並提供了出版經費。社科院辦公廳提供了珍貴的文獻資料。在此表示深切的感謝。

《胡喬木傳》編寫組

2007年3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