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的職場:
在30多歲的時候,李思思和韓小莉希望能超越她們20多歲的成就,可是當她們過了40歲,卻不願再回顧30來歲的情形,他們試圖蔑視過去,所以過去的一切都隨著時光消逝;因此過去10年間任何良好的表現就好像站在高樓頂上俯視的情形一樣,變得陳舊而微不足道。為什麼她們會這麼厭惡去重複曾經令她們滿足的事情呢?大多數成就動機高的人回答:“我為什麼還得再做一次?我已經做過了。”
對於其他采取同樣方式激勵自己的人來說,要利用時光的逝去來避免一個重大的危機,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人們在這方麵愈早改變愈好。這並不需要什麼戲劇化的大改變,隻需做些小的修正,長期下來就會有很大的助益,首先,這種人必須停止否定他們過去的成就就拿李思思的例子說,她必須要承認自己在企業擴充計劃的那年中自己獲得非常重大的成就的事實。同樣的,對韓小莉而言,在產品包裝改良方案成功之後,花片刻時間回想一下自己做了些什麼,也是很重要的。但要是他們因為害怕慶功後會永久賦閑而立刻投入另一個計劃,那一切就太遲了。記住,如果一個人一開始就無視過去成就的存在,那麼他就永遠無法再使自己過去的成就受到注意,或將其視為一種勝利。
其中的緣故值得我們去了解。人的記憶都會深受事件發生當時的情感所影響。如果這種情感很強烈,也就越可能在事後記住當時的內容和感覺。反之,如果僅是發生了一件事件,並沒有激發任何情感,既不快樂也不悲傷,就較容易為人所遺忘。情感可以幫助人們記憶。
你的職場:
人們若想讓先前的成就留下鮮明的痕跡,得做兩件事:
第一,在當時就記下來,否則事後可能連找都找不到,更談不上頌揚讚美了。
第二,他們必須相信,讚揚現在和過去的成就並不會阻礙未來的進步。
無論是自行如果說我們所研究的這些有抱負的工作者創業或為他人工作的人都怯於回憶,一點也不過分。回憶使他們不寒而栗;沉湎於過去,重溫往日的一切,通常被他們視為是一種無益的舉動,隻適合老年人和怠惰的人。他們認為,等退休之後再來瀏覽那些紀念物更合適;而現在,他們忙得無暇回顧過去。基本上,他們的方法是:“我仍在建立不朽事跡,那將是我一生工作的結果。現在還不到回顧的時候一切言之過早。”他們所不了解的是,當他們事業生涯結束時,再想追憶,可能已經沒有任何東西留下來了;他們已經在每個階段裏把每一件有意義、值得紀念的事情給摧毀了。即使他們了解了這點,他們仍然寧可鞭策自己也不願冒可能猝然停止前進的危險;任何會危害他們努力追求目標的事情,都會被他們避開。不過,在此必須說明的是,暫停片刻以便留下印象,不但不會阻礙目標的達成,反而會有所幫助;因為暫時的休息可以消除過多自我要求的壓力,使事情運轉得更有效率。隻要他們經常拋棄過去,狀況就永遠無法改善,他們總是孑然一身,一無所獲,因此隻好迫使自己逃向未來,直到退休的時刻接近。沒有未來可逃時,才驀然麵對一個無法圓滿解決的個人危機,到那時一切都為時已晚。
更糟糕的是,他們花了數十年的時間,卻一點效率都沒有;好像機器隻是不停地噴水冒煙,卻不能轉動一樣,他們不斷加諸於自身的壓力隻會降低而不是增加生產力。如果他們能夠容許自己欣賞一下自己過去的成就,未來的成就一定會大不相同。當他們賣力地進行計劃時,固然應該專心一致地去達成,但在工作接近完成時,尤其是在幾個星期、幾個月後,花點時間欣賞自己已經完成的部分是很重要的;如果是個牽扯很廣的重大計劃,就更值得在每一階段完成後這麼做。假使仍然采取一貫的方式抹殺成果,甚至幾乎忘卻它不過,一個人在慶幸自己剛完成的工作時,的確必須非常小心以免招忌;目前各行各業的競爭都很激烈,公開的自誇隻會激怒同事和上司,他們可能會以為這個人是在要求升遷和讚賞。每當計劃告一段落或接近尾聲時,私下略為稱讚自己是較有效的辦法;在接下來的幾個星期或幾個月內時常花點時間這麼做,也很重要。畢竟,這是一個人自己的記憶,而不是別人的,這是最需要改變的地方。
總而言之,那些企圖保持高昂的工作動機的人,絕大多數最後將會麵對一個嚴重的危機:那就是為了不斷激勵自己,他們已經將生命中的每一段落逐一丟棄。當他們年輕時,可以活在未來而抹殺過去;到了事業生涯的中期和後期,則以不理會現在來達到自我激勵的目的。逝去的歲月不但沒有使他們感覺成就漸增,反而更覺空虛,因為他們已沒有時間使自己一夜成功。對他們來說,惟一有效的解決辦法就是:立即開始將他們的功勞一件件地烙印在心坎上,在每次工作完成後稍停片刻,來欣賞自己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