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全能悖論——追求完美,讓你的職場不完美(1 / 3)

李文在初進銀行,盡職盡責,麵對所有的顧客,及時自己在忙都會微笑麵對,幫助顧客解決問題,對待自己的賬目,也是非常的細心,反複核對,有時候為了一角錢,會弄的加班到燈火通明,與她搭配的同事,苦不堪言。漸漸地,周圍的百姓都喜歡上李文這來存錢取錢,既是再多的破損幣,她也細心、耐心的清點!周邊的小攤小販來兌換零錢,李文也是微笑的盡量滿足。就連附近的小朋友來存零錢,李文也是耐心十足的一個一個的反複清點。一年下來,周邊的百姓從大學生到小商販,甚至是考修鞋為生的人,都對李文讚歎不已,每當李文走在街上,認識和不認識的人都會報以微笑,李文體會到努力工作的益處。

可是同事們漸漸的疏遠了她,有的同事悄悄的將假幣藏入成把的百元鈔票中,讓李文付出去;還有的同事故意做錯帳,讓李文去加班;甚至平時聊天說話,同事們也是故意挖苦諷刺“李文,你看領導來了,肯定是要提拔你的”“李文,你該不會是想獲得先進稱號吧?那麼賣力!”最後,連一直支持她的領導也開始對她十分冷淡,甚至開始有了穿小鞋之嫌,李文十分困惑,自己喜歡這份工作,就像努力做好,為什麼會出現這樣局麵?

李文不是上帝,不應該追求將工作做的完美。因為即使是上帝都不可能完美,更何況人?根據基督教經典神論的看法,上帝是最高的存在,其至高至大、盡善盡美是無與倫比的。這樣一位最高的存在者無疑擁有力量。因而,據說上帝的力量又是無所不及、無窮無盡的。早期西方中世紀的思想主流是經院哲學,其主旨就是論證神學理論為信仰服務。當時他們提出了許多今天看來很奇怪的命題,並運用各種手段進行繁瑣的證明,比如他們就曾今提出其中一個最著名的命題就是,“上帝能不能造出自己舉不起來的大石頭?”諸如以下對話:

甲說:“上帝是全能的。”

乙說:“全能就是世界上什麼事情都能辦到,請問:上帝能創造出一個對手來擊敗他自己嗎?如果說能,立即可以推出,上帝並非全能。如果說不能,當然也能推出此種結論。

這個悖論就形成了影響深遠的“全能悖論”,思想家們為此討論了數百年,直到1987年,加拿大學園傳道會的巡回演講員韓那(Huner),與香港中文大學哲學係講師李天命,就這個命題進行過一場很熱鬧的辯論。李天命後來在《明報月刊》上寫過多篇文章進行“反全能論證”,並出版了《李天命的思考藝術》一書。

全能悖論認為,如果假設為其真,可以推出它為假。但假設它為假,則不可能推出它為真。這個悖論的特征易上帝能否定一切,但上帝本身也包含在這個一切之中,結果必然是自己否定自己。

但是擁護上帝的神學家和哲學家們為上帝的全能性辯護,他們認為這個所謂的“全能悖論”並不能否定上帝的全能性,它隻是個自相矛盾無意義的命題。因為“造出自己舉不起來的石頭”,就好比要求上帝“做出裝滿水的空杯”、“造出圓的方形”等一樣荒謬,因而“上帝能不能造出自己舉不起來的石頭”的命題沒有任何實際意義,可以作廢。

還有的神學家整整有詞地說,上帝也可以先造出一塊石頭,然後自己限製自己的能力讓自己舉不起來;或者上帝創造了一切包括所有的石頭,而且上帝也創造了萬有引力。上帝既然能創造萬有引力,當然他也能使萬有引力消失。這樣上帝能夠搬動任何石頭。這樣的說法看似合理。

但是李天命的反全能悖論認為:不管“上帝”這個名詞指稱的是什麼,如果上帝能夠自己造一塊自己舉不起的石頭,上帝就不是全能的,因為這樣的石頭上帝沒有能力把它舉起來;如果上帝不能造一塊自己舉不起的石頭,那麼上帝也不是全能的,因為上帝沒有能力造出這樣的一塊石頭。所以,無論上帝能不能造出那樣的石頭,上帝都不是全能的。這顯然與人們認為上帝是全能的相背離;或者換句話講,無論上帝能不能舉起那樣的石頭,上帝都不是全能的。以上論證已經窮盡了一切有關的可能性,因此在任何可能的情況下,上帝都不是全能的。如果有人非要主張“上帝是全能的”,那就違反了邏輯,因此“全能”自身含有無法擺脫的邏輯矛盾。

你的完美剝奪了別人的展示機會

人們常常認為,能力是決定升職和加薪的關鍵。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一些人往往隻顧搶著去做出些漂亮業績,想方設法將工作做的完美。大家也常遇到這類人:一旦有些能出風頭的工作便搶著幹,把自己的工作除了彙報給上司外,還要用郵件發給公司的領導層;或者在眾人麵前誇耀自己的能力和業績,似乎他們比上司還要能幹和出色。尤其是一個能力比較強的員工,遇到一個並不是很出色的上司,便開始不把上司放在眼裏,甚至還有一種取而代之的勢頭。然而這種人往往越有能力,越有業績,工作的越完美,升職的機會就越少。這就是一種全能悖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