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景不長,孩子還不到周歲,信用社改革,將所有學曆不足本科的人員清退,年紀大的買斷工齡辦了內退,年紀輕的要麼補足內退所需的欠款,要麼直接下崗。於偉華想補足內退所需的款項,可是從自己正式入編開始算起,自己也才工作2年多,那需要不多少錢?沒有辦法隻要下崗了。
下崗之後的日子可想而知,沒有文憑、沒有技術,做個小買賣都沒有資本。
於偉華是典型的溫水中的青蛙,沒有任何的危機意識。一次好的機會進入別人夢寐以求的單位,卻不知道進取,安心享受著職場的安逸和舒適。如果於偉華進入信用社後,還是堅持學習,通過成人高考或自考一步一步的拿上本科學曆,同時精專自己的業務,成為信用社數一數二的業務能力,相信無論信用社怎樣改革,他也不會變成開水中煮死的青蛙。
任何企業不可避免會遇到危機,正如人不可避免地麵對死亡。看似無限風光的企業有可能轉瞬之間就深陷泥潭,在商海順水順風的企業可能因突發危機一搬不根,市場經濟下沒有哪個企業可以僥幸。正如企業中的人們也不可避免的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危機,即便目前一帆風順,也不能保證以後的職場會風平浪靜。
於倩倩現在是一家報社廣告部的總經理,她剛到這家報社上班的時候,從事的是廣告業務員的工作。當時報社廣告部的經理是一個十分能幹的上司,在這樣的上司手下做事既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就是能向他學到很多東西,壞處就是你必須每件事都做得十分優秀,否則就受到嚴厲的批評。於倩倩聰明好學,從不偷懶,所以她創造了十分優秀的業績。
可是有一天,上司找到了於倩倩,告拆她:“咱們部門改革了,以前的底薪一律取消了,隻能按照廣告合同抽取傭金,你非常優秀,我相信你依然還會做的更好,你何去何出還是要考慮清楚”顯然,這給於倩倩帶來很大的危機和壓力,不過於倩倩接受了這個挑戰。
於倩倩列出一份名單,準備去拜訪一些不好對付但十分重要的客戶,她還給自己定下了兩個月的期限。其他業務員認為要想爭取到這些客戶無異於天方夜譚,而她卻滿懷信心地一一拜訪客戶。
第一天,她憑借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與15個“不可能的”客戶中的2個淡成了交易。到了月底,15個客戶中隻有一個還不買她的廣告。同事們都認為於倩倩已經算是大功告成了,已經沒必要再在剩下的那個“難纏的老板”身上浪費時間了。
第二個月,她一邊發掘並列出新的客戶名單,一邊仍不放棄那個“難纏的老板”,每天清晨,那位老板一開商店的大門,看見於倩倩總是說“走開,別煩我!”
第二個月很快過去了,這一天於倩倩又來到了按照慣例來到這位老板麵前,試圖說服老板,這位老板語氣緩和了許多:“小姑娘,你已經浪費了兩個月的時間在我身上,我現在想知道的是,你為什麼堅持這樣做?”
“大叔,我並沒有浪費時問,和您打交道本身就是一種收獲,即使您不買我們報社的廣告,我也磨煉了自己克服困難的意誌。”
那位老板笑了:“小姑娘,我真是服了你了,你十分踏實肯幹,我相信擁有你這樣員工的報社一定是一家優秀的報社,我決定買一個廣告版麵。”
最終於倩倩贏了,不隻在這件事上,而且她還升任為廣告部的經理。她直到現在還感激經理當初賦予她的危機意識。
你的職場:
職場中產生危機可能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並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和隨機性,可能在某一天因某個件事或某個人引發。但是,危機的產生卻有一個從“準備期”到“爆發期”的變化過程。也就是說,危機的發生都有預兆性。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你有敏銳的洞察力,能根據日常收集到的各方麵信息,對可能麵臨的危機進行預測,及時做好準備工作,並采取有效的防範措施,完全可以避免危機的發生或降低危機對你的損害和影響。職場中人要想做到防患於未然,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樹立積極的危機意識
對職場危機有透徹而深入的認識,樹立起危機意識。比爾·蓋獲的答言“微軟離破產永遠隻有18個月”;張瑞敏說“我每天的心情都是如履薄冰,如臨深淵”……這些優秀企業領袖的危機觀點,都傳達出一個信息:危機意識的樹立絕對不容忽視。
2.在危機中成長
職場危機為什麼降臨到你身上?因為所有成長的機會都蘊藏在危機之中。挑戰與機遇總是並存,危機與希望總會相伴而行,隻要你還有機會、還有希望,挑戰和危機就會來臨。隻要你不放棄自己,不放棄每一個發展自我的機會,你需要從危機中獲得前進的動力,在危機中收獲你真正想得到的。
3.對行業動態保持敏銳的嗅覺
任何行業的發展都是瞬息萬變的,再大的企業都有可能瞬間衰落,同樣在小的公司也可能一日之間崛起。職場中人要緊繃這根玄,多多思考自己的發展瓶頸在哪裏,隨時準備“騎著馬兒找馬兒”,在危機來臨之前為自己做好打算。所以職場中人要對自己所在的行業有一個敏銳的洞察力,除此之外還要關注國家於此相關的宏觀調控、行業競爭動態、單位內部人士調動和老板的個人喜歡等等,這些資訊可以通過新聞、行業雜誌、同行前輩以及身邊的同事處了解谘詢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