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鳥籠悖論——清理掉無謂的煩惱(1 / 3)

所謂“鳥籠效應”,其規律是:如果一個人買了一個空的鳥籠(或空花瓶)放在自己家過不了多長時間,他一般會有兩種選擇,丟掉這個鳥籠(或空花瓶),或者買一隻鳥(或一束鮮花)回來。這是事物對人的心理產生的一種潛在的影響。

1907年,詹姆斯與好友卡爾森同時從哈佛大學退休。退休後的生活十分安閑,兩個人經常在一起聊天,突發奇想,打起賭來。詹姆斯說:“老朋友,幾天後,我送你一隻鳥。”卡爾森聳聳肩道;“我並沒有養鳥的興趣,養鳥的想法,所以我不不感興趣!”詹姆斯就說,“我打賭你會養一隻鳥兒的!”卡爾森不屑一顧“不見得,我對此不感興趣,你怎麼讓我養一隻鳥兒?”

幾天後,卡爾森過生日,詹姆斯送了一個精致的鳥籠作為生日禮物送給給卡爾森。卡爾森明白了朋友的意圖,但是他仍然沒有一丁點兒要養鳥的想法,因此笑著說:“我隻當它是一件精美的工藝品!沒那麼容易上你的當。”於是,卡爾森把詹姆斯送的鳥籠當做工藝品掛在放在自己的書桌旁。

從此以後,前來拜訪的客人隻要看見那隻空鳥籠,都幾乎無一例外地問:“教投.您養的鳥什麼時候死了?”卡爾森隻好向客人解釋說:“我從未沒有養過鳥。”一次次地解釋,換回的部是客人們困惑甚至有些十分疑惑的眼神。無奈之餘,卡爾森隻好買來一隻鳥放在房好斯送的那個空鳥籠中。

在家中掛上一個空鳥籠,不但不會起到裝飾的作用,相反會讓人感覺別扭。即使主人不在意,來訪的客人也都會注意到這一點,因此會驚訝地詢問關於空鳥籠的事,或者即使不問,也會投之以怪異和質詢的目光。這樣,卡爾森就不得不去解釋,但是,時間一長、他就感覺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進行解釋實在是麻煩,所以他隻能選擇要麼擇丟掉鳥籠,要麼買隻鳥回來與鳥籠相匹配。可是,鳥籠畢竟是好朋日禮物,丟掉顯然會不安有點對不起好友的感覺,這樣,隻剩下第二種選擇了——買隻鳥來與籠子相配套。

顯然,買一隻鳥要比起想每一個客人解釋為什麼有一隻空鳥籠要簡便得多。而且,心理學家還解釋說,即使無人問津,或名根本不需要去一一向客人解釋,那麼,長時間地麵對一個空鳥籠也會對人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壓力,這時,“烏籠效應”也台使其主動買一隻鳥來與籠子相配套。這樣形容,人們經常在自己的心理框定一些條條框框,然後將無謂的煩惱加進去,看似與原先的條框相匹配,實則為生活增加煩惱,就像有些人會先給自己的生活增加一個鳥籠,然後為了匹配鳥籠,不得不增加一些鳥兒(煩惱)來讓鳥籠看起來更加的順眼。

人最難擺脫的是無謂的煩惱。許多人不正是先在自己的心裏掛上一隻籠子(目標或是欲望),然後再不中自主地拄裏麵填一些東西(無謂的煩惱)嗎?簡單來說,鳥籠悖論就是人們在擁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後,往往按理說會感到滿足,但是事實往往與之相悖,不但不會感到滿足,反而會產生一種心理需求,促使他們不斷配置與這件新物品相適應的其他物品,以達到物品之間的平衡。

近幾年,隨著房價的攀升,人們對住房的需求加大,房子成了人們可望不可即的東西。可是一個人一旦買了房子就想去裝修,於是麻煩就開始了,整體布局、房間的主色調、每件物品的搭配、家具的選擇,每個選擇都受前一因素的影響或製約。會為了藏書去做個書櫃,做了書櫃就要配一個舒適的椅子,配了椅子可能還需要配一個落地窗,這樣看書才有情調,配了落地窗,又發現房子太小,必須把房間給打通或者買個別墅……

“鳥籠悖論”就這樣發生在買了房子本該感到滿足的時候,發現平添了許多無謂的煩惱:裝修、色調匹配、以及家具等等。所以生活中如果把握不好自己的心理,不能保持一顆平常心,不能夠知足常樂,恐怕在這個過程中會遇到諸多的煩惱。

蘇格拉底的幾位學生慫恿他去熱鬧的集市逛一逛。他們七嘴八舌地說:“集市裏的東西可多了,有很多好聽的、好看的和好玩的,有數不清的新鮮玩意兒。您如果去了,一定會滿載而歸。”蘇格拉底想了想,同意了學生的建議,決定去看一看。

第二天,蘇格拉底一進講堂,學生們立刻熱情地圍了上來.請他講一講集市之行的收獲。他看著大家,停頓了一下說:“我的確有一個很大的收獲,就是發現這個世界上原來有那麼多我並不得要的東西。”

蘇格拉底如此總結,當人們為舒適、安逸以及奢侈的生活疲於奔波的時候,幸福的生活就離人們越來越遠了。幸福的生活注往很簡單,每天有飯吃不餓肚子,有地方睡覺,不會風吹雨淋;有衣裹體,不忍受寒冬,這樣的生活就已經很幸福,如果能夠在有一個愛自己的人,有一個可愛的孩子,那麼就要感激上帝了。可是人們的欲望將簡單的幸福變得複雜起來,有了地方住,就像要最好的房間,就是好房子裏的必需物品一個也不少。如果做人能夠知足,做事能夠知不足,做學問要更加的不知足,那麼我們的生活就會健兒而幸福。”

人們隻是看到了鳥籠悖論的消極影響,卻不知也有積極地影響。2008年北京奧運會,為了與奧運會相匹配,之前的幾年間,北京市政府加強了城市綠化的力度,城市變漂亮了,市民的素質也要與之相匹配,於是又相應的開展了城市文明禮貌活動,全麵提升了北京市市民的素質,素質提升了,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外國遊客,人們學習外語的熱情又高漲起來……就這樣因為“鳥籠悖論”,當北京掛上一個鳥籠(申奧成功)時,為了與鳥籠相匹配,有添加了鳥兒、鳥食和鳥飲用的水(綠化、提升素質、全民學英語),這裏鳥籠就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促進了城市的美化和市民的提升。

在老板的心裏掛上“鳥籠”,讓他不由自主的放進鳥兒

職場上也存在著鳥籠悖論,當一個人期望進入職場後的五年,有所晉升時,就會為了晉升這個鳥籠,添加一些相應的努力工作、加強學習、強化人際關係等等與之相匹配,這樣鳥籠悖論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可是職場中鳥籠悖論也會起到消極的作用,當一個人得到了一定的職位之後,為了與這個職位相匹配,買了一塊勞力士手表,那麼他就想買一輛寶馬車,因為隻有寶馬車才能配得上那塊勞力士手表,一般的豐田、本田是配不上的。可是為了配寶馬和勞力士,還得需要買奢侈品牌的外套,就會去買一件配得上的皮包……這種思維方式會讓職場中的人墮入一種為尋找某種“相匹配”而疲於奔命的境地,對自己來說是有害而無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