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毫無怨言的接受領導交給的任務。
如果你是出版社的編輯,可是領導突然讓你去做行政,你會怎麼樣?這個時候,你能不能毫無怨言的接下這些任務呢?其實如果你的領導既然讓你去做你不熟悉的工作,那一定是他遇到了“難題”沒有其他辦法,才會勉強讓你去做不熟悉的工作,還有一種可能,就是領導在人事方麵有自己的考慮和安排,有可能是準備重用你,讓你做一些不熟悉的工作好培養你。所以如果這個時候你講條件、擺困難,或許可能能夠為自己爭取到一些小福利,可是你的行為在領導心目中已經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職場處處都是小“鳥籠”,該選擇哪個?
職場中大大小小會有很多的圈子,有時是正式的組織,還有一些是非正式的圈子,有些是企業單位組織的各種圈子,比如單位興趣組、科研組、攻關組等等,還有些是自發形成的小圈子,比如一起去練瑜伽的幾位同事形成一個小圈子。這一個個圈子就好像是職場中的“鳥籠”,你選擇那個鳥籠,關乎你的職場發展的方向。
他們的職場:
因為職場中的“小圈子”好似一個無形的場,人脈、信息、經驗、秘籍都可分享,你躲避不得,卻有選擇和營建“圈子”的自由,它的大小和質量,關乎你的職業曲線。
小曹一臉愁容“最近剛換工作,卻發現辦公室裏處處是小圈子,個個都在向我招手。真不知道這些究竟隻是一般性的圈子,還是圈套”真是苦惱萬分……”
在職場中出現各種“鳥籠”是常態,因為,當組織成熟到一定程度之後,團體內的順暢溝通就會變得困難,因此小規模親密交流的“鳥籠”,就會自然而然地形成。一般而言,當公司人數超過12人,每個成員能夠一對一充分和其他人交流的可能性就會大大減少。想想看,你我在辦公室能有機會一對一溝通的對象就隻有這麼幾位,當然就容易形成感情特別好的圈子,大家都在一個“鳥籠”中親密感和信息共享的程度也相應的會大一些。
你的職場:
職場中的“鳥籠”的確也有其迷人之處,它可以提供人們重要的社會支持。其中之一被稱為“工具性社會支持”。“鳥籠”中人彼此熟悉,溝通良好,能互相提供協助,有效完成工作任務。
另一種則被稱為“情感性社會支持”。職場上遇到挫折,”鳥籠”中的夥伴會比自己家人更容易讀懂你的委屈,往往也更能提供恰到好處的安慰,減輕工作及生活所帶來的壓力。然而,若身為職場新人,你就這樣想,既然處處有“鳥籠”,就不如快快圈住自己,那就不是明智之舉?類似比較聰明的做法是:
第一,冷靜觀察,不要立刻選擇進“鳥籠”。
新入職場,首先你得耐看性子多觀察,多向他人請教發問,以了解公司文化是否支持“鳥籠”的存在,並設法摸清楚職場政治派係的脈絡。在初期,聰明的做法是,對所有的“鳥籠”都把持友好態度,但不要立刻選擇進入哪個“鳥籠”。
有位新人剛入職場,連續幾天答應一個“鳥籠”中人的午餐邀約,不久之後,發現自己被糊裏糊塗地貼上標簽而遭到其他“鳥籠”的排擠,這讓他感慨不己。“原來飯是不能隨便亂吃的!”所以在一開始應多和各中圈子中的人馬來往,並主動和不同部門的人互動熟悉,會比一下子太過靠近某個“鳥籠”來得好。
第二,考慮“鳥籠”性質,不盲目加入。
要不要加入某一個圈子,你還得考慮這些“鳥籠”的性質。一般而言,職場”鳥籠”可分兩類:一類是友誼“鳥籠”。同事之間出於趣味相投所形成的“鳥籠”,例如美食圈、運動圈、電影圈等,這些友誼“鳥籠”的形成能讓人們在職場中建立深厚的人際情誼而能更樂在工作。有一位職員說,他被高薪挖角,卻打死不會跳槽。原因是因為,他實在不願意離開這些職場好友。
另外一類則是利益為紐帶的“鳥籠”,這類”鳥籠”的形成主要是為了結黨營私,也就是常說的“職場政治”。在這樣的“鳥籠”中,人際情感的交流比較少,更多的是權力的維護及運作。若加入這樣的“鳥籠”,也就容易卷入職場政治鬥爭中,當然不可不慎。
在考慮清楚後,若你決定要加入“鳥籠”,掌握以下個原則就能讓你應對自如。
第一,本著分享信息,而不傳遞評論的原則。即使是興趣“鳥籠”,同事們聚在一塊兒,也不可避免地會聊到公事和職場中一些人的私事。這是交流各部門的一些客觀信息,例如已經確定的人事調動、部門的新啟動的工作項目等,有助於大家掌握公司近況。然而千萬別把互動當作真情告白的評論大會。如果彼此大吐苦水,甚至聚在一塊兒批評領導,不但會挫傷大家的士氣,更可能會讓你卷入口水戰中,造成日後的麻煩,因為你不知道什麼你的評論會傳到領導的耳朵中。
第二,提供支持,不製造矛盾的原則。別忘了“鳥籠”的目的是讓大家能夠和睦交流。若就此聚眾排擠外人,或聚眾一次要挾領導答應你的要求,就會容易衍生成嚴重的職場衝突,結局往柱是兩敗侵傷,引起高層重視,從而病下決心瓦解你們的“鳥籠”。
第三,“獨善其身”,也不能得罪各個“鳥籠”中人。經常提醒自己和各方人保持友好關係,而不是把自己變成遊離在外的職場邊緣人。當然有時候無門無派的做法也會帶來意想不到的結果,例如為一個職位兩派爭執不下的時候。沒有鮮明“鳥籠”歸屬的你往往最後可能變成大家都可接受的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