懦夫和莽夫如果相遇,到底誰更勝一籌呢?通常人們會說,肯定是強勢一點的人會贏,但事實上往往與此相悖。先來看看經典的懦夫悖論案例。
懦夫悖論是指兩輛汽車從一定的距離相向而開,兩個司機可以在相撞前轉向一邊而避免相撞,但這將使他們被視為“懦夫”;他們也可以選擇繼續向前——如果兩個都向前,那麼就會出現車毀人亡的局麵;但若一個轉向而另一個向前,那麼向前的司機將成為“勇士”,轉讓的司機將成為“懦夫”。
這個悖論類似於小時候兩隻小山羊在獨木橋上小路相逢的故事,兩隻小山羊都不願意做“懦夫”最後都掉下了河水中。
懦夫悖論中,如果一方堅持按照原定方向進行,那麼另一方難以退出(退出也會被視為“懦夫”),局麵就變成了騎虎難下,而此時,冒險選擇向前而獲勝的一方,總是將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了對方的痛苦之上。假定參與的一方是魯莽、不顧後果名聲的人,另一方是足夠理性的人,那麼魯莽者極可能是勝出者。如果這種懦夫悖論進行多次,則冒險選擇向前而成功的參與人就更有信心在將來遇到類似的局麵仍然選擇“莽夫”的行為,他用可能會樹立起一種粗暴的形象使得對手在未來的對局中害怕而獲得好處。
也就是說,當兩個人僵持的時候,如果你選擇“懦夫”退讓的行為,那麼就會助長“莽夫”今後以粗暴的行為繼續達成他的目標,如果你選擇堅持,有可能對方會退讓,或者對方選擇堅持,這樣就會出現兩種局麵:一是對方退讓,你獲得成功,那麼你今後可能繼續選擇以強勢的麵孔出現在對方麵前;另一種是對方仍然堅持,這樣你們倆可能會兩敗俱傷。
所以,為了達到讓對方退讓,自己獲勝的結果,雙方往往會在結果出來之前放出信號,顯示自己魯莽的一麵,以令對方相信,自己絕不會退讓。比如A在上車前就要向B表明自己的非理性,他因此恐嚇、吹噓,裝著喝醉,從車裏扔出酒瓶,甚至如果在晚上他還要戴上墨鏡,最後,上車前,把方向盤扔出車外,表明自己的決心。這樣就隻給了B兩種選擇:丟臉或死。那麼B會理性的選擇避讓。
一旦進入騎虎難下的境地,及早退出是明智之舉,然而當局者往往做不到,這是因為,懦夫的行為一直不被人稱頌,甚至會成為嘲笑的對象,所以,生活中很多人為了所謂的“一口氣”堅持繼續前進。這種騎虎難下的悖論經常出現在國家之間,也出現在企業或組織之問,當然個人之間也經常會碰到的。
很多時候,與朋友或者同事發生的一些大的矛盾或分歧在最起初時也許隻是小小的意見分歧,可常常為了所謂的“麵子”都不願意退讓,怕此時如果退讓會被別人看低,最終把小小的分歧演變成不可收拾的爭端,兩敗俱傷。如果當初懂得讓步,就能夠避免之後的若幹麻煩。正所謂“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古時某人在朝為官,一天忽然接到家鄉寄來的書信。拆開一看,原來是自己家鄉的祖宅與鄰居家隔開兩家院子的牆塌了,準備重新砌牆時都想多占些地皮而寸土不讓發生了爭執。家人寫信來請他出麵威嚇一下鄰居,以便讓鄰居退縮。
不久,官員的家人收到了回信,裏邊卻隻有一首打油詩:千裏捎書為打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尚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家人於是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主動後退讓出了三尺,鄰居一見也很自覺地往後退讓三尺,於是中間出現了一條六尺寬的巷子,可供別人行走,後來將這條巷子命名為“三尺巷”。
可見,一些事情爭或不爭並不會對我們的生活甚至整個人生有什麼影響,這時我們不妨大度一些,謙讓一些。
大部分時候,與人爭執、與人賭氣,最終傷害的卻都是自己。即使在爭端中暫時占了上風,而最終又能得到什麼呢?恐伯最多的還是在爭執中浪費精力、腦力、體力帶來的傷害。如果能向後退一步,將收獲一份心靈的寧靜,以及別人對我們的尊敬。
退讓不等於縱容,職場退讓也得有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