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淘汰悖論——人才反而會被淘汰(1 / 3)

400多年以前,英國著名經濟學家格雷欣發現了一個有趣的悖論:兩種實際價值不同而名義價值相同的貨幣同時流通時,實際價值較高的貨幣,也就是“良幣”,必然退出流通——它們被收藏、熔化或被輸出國外;實際價值較低的貨幣,也就是“劣幣”,卻充斥市場。

其實這個規律早在公元15世紀明朝嘉靖時期就出現了,那時候朝廷為了維護銅幣的地位,曾發行了一批高質量的銅幣,結果卻使得盜鑄更甚。原因何在呢?原來在市場上流通的一般銅幣質量遠低於這些新幣,盜鑄有重利可圖,致罪者雖多,卻無法禁絕。私鑄者還往往磨取官錢的銅屑以鑄錢,使官錢也逐漸減輕,同私鑄的劣幣一樣;而且新幣會被人收攏、熔化,然後按照一般的較低的質量標準重鑄,從中獲利。

可是另一方麵,如果朝廷鑄造的金屬幣質量過於低下的話,同樣會鼓勵民間私鑄。明代雖然取消了對金屬貨幣的禁令,卻沒有什麼有效的手段來保障銅幣的供給,這導致了大量偽錢占領了市場,並引發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

這種現象顯然與人們慣常的思維相悖,通常劣幣應該被逐出市場,而良幣應該是在貨幣市場被廣泛流通的,為什麼會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呢?不好的怎麼可能驅逐好的呢?這有些不可思議。汽車市場上,尤其是二手車市場上也會出現不好的車驅逐相對較好車的現象;職場中也有能力強者被驅逐,平庸的沒有什麼成就的反而會留下來的現象。小攤販賣水果也會出現不好的水果先被賣出去,好的水果最後留下來變成不好的水果。

可見這種現象極為普遍。舉例來說,假設你剛剛來到一個城市,因為一區發展需要購買一輛二手車,於是來到二手車市場。這種情況下你和賣車的人之間對汽車質量信息的掌握是不對稱的。賣家知道所售汽車的真實質量;但是你隻知道好車最少要賣8萬元,而壞車最少要賣2萬元。你自己要想確切地辨認出二手車市場上汽車質量的好壞是困難的,最多隻能通過外觀、買家的介紹及簡單的現場試驗(試駕)等來獲取有關汽車質量的信息。而從這些信息中你很難準確判斷出車的質量,真實質量隻能通過長時間的使用才能了解,但這在二手車市場上又是不可能的。

假定你的時間有限,或者缺少耐心,不願反複討價還價,那你就先開價,如果被賣家接受,就成交;否則,就拉倒。那麼,你應該開價多少呢?開價8萬元顯然是太高了,因為這不能保證你買到質量最好的車;而如果你希望買到壞車,開價2萬元,就肯定有人賣給你。

也就是說,所有典型的買家隻願意根據平均質量支付價格,出價5萬元。結果是,二手車市場上汽車的平均質量降低,因為買家願意支付的價格進一步下降。在均衡的情況下,隻有低質量的汽車成交。

這樣一來,質量高於平均水平的汽車會被撤出二手車市場,市場上隻留下質量低的賣家。於是,高質量的汽車在競爭中失敗,市場選擇了低質量的汽車。

在職場中同樣的道理,同一企業,由於舊人事與薪酬製度慣性等,一些低素質員工與高素質員工薪酬大體相當,從而導致低素質員工對高素質員工的“驅逐”。雖然高素質員工薪酬超出低素質員工,但與員工對企業做出的貢獻相對不成比例。這是低素質員工對高素質員工“驅逐”的一般情形。假設在某企業有甲與乙兩位員工,甲是高素質員工,乙為低素質員丁,但員工乙對企業的相對工作價值為1,則員工甲對企業的相對工作價值為3,但員工甲的薪酬隻有員工乙的1.5倍。這裏權威的參照係是市場薪酬水平,當我們說高素質員工薪酬水平較低,其實主要不是其與低素質員工薪酬水平的比較,而是其與市場薪酬水平的比較。

企業在薪酬製度或人力資源管理方麵均可能發生類似劣幣驅逐良幣的情形,這就是為什麼高素質的員工總是會感覺不公平,覺得自己為企業創造的價值遠遠高於低素質員工,可是薪水卻沒有相應的高那麼多,於是高素質員工選擇離開,這樣實際上造成了低素質員工驅逐了高素質員工。

實際職場中的例子屢見不鮮:高素質、高能力的員工永遠不是企業最穩定的員工,那些企業最穩定的員工不但素質相對也說會低一些,而且對企業創造的價值也會相對來說低一些。如果企業在薪酬管理方麵不能充分體現“優質優價”原則,那麼高素質員工的絕對量尤其是相對量將會下降。這表現為對自己薪酬心懷不滿的高素質員工另謀高就,或者為企業外高素質人力資源對企業吸納請求消極回應。這一般會導致企業低素質員工絕對量尤其是相對量上升。這種現象的存在顯然對企業是極為不利的,因為一旦低素質員工驅逐了高素質員工,那麼高素質員工留下的崗位可能需要更多的低素質員工來填補,這樣一則會增加用人成本,二則企業的整體人員素質會下降,對外吸納高素質員工的能力也相應下降,企業勢必會陷入效益下滑的惡性循環。

與貨幣流通中劣幣對良幣驅逐相比,低素質員工驅逐高素質人才反而會複雜的多。這主要是因為,在薪酬上,一方麵,人力資源本身千差萬別;另一方麵薪酬更為豐富多彩。從員工本身來看,高素質人才被驅逐、被淘汰也有自己的因素,除了對薪酬不滿等客觀因素之外,高素質人才自己在職場中也會存在一些恃才傲物,高能力、低人際等一些內在的因素導致自己被低素質人驅逐。

被驅逐被淘汰,一定是你的問題嗎?

“弱肉強食,適者生存”隻是蒼白的教條,在真實的世界裏,弱者最終占了上風的現象也屢見不鮮,這雖然與常理看似相悖,其實也有其中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