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打好職場保衛戰(2)(1 / 3)

而作為在職員工,更是時刻都要有職業危機感。除了學習與自己工作有關的專業技能,還要積累一些可轉換技能,如溝通能力、協調能力、管理能力等,這些技能是許多崗位必備的。比如技術人員,隨著年齡的增加,所掌握的技術可能落伍,如果具備一定的可轉換技能,就可以轉行從事行政、管理等工作,使自己的職業生涯不斷拓展。一旦被裁員,將來在就業時會相對容易些。

老板重視的是“功”,不是“苦”

功勞是針對企業目標或產出而定的,隻有當員工的所作所為有助於達成企業目標時,才可以說這位員工立下功勞。苦勞則是針對員工所出的力量而言,與企業目標並不相關;因此,才有所謂“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的現象。

在企業中最受重視的員工,並不是那些隻知道埋頭苦幹的員工,隻有那些出成果、重成效的員工,才最有發展前途。聯想集團有這樣一個理念:“不重過程重結果,不重苦勞重功勞。”企業裏最重視的是你的“功”,而不是你有多“苦”;作為一個員工,你要追求的不是“苦勞”,而是“功勞”。

在職場上,我們的確看到有的人工作認真、加班打拚,倒茶影印、吃苦耐勞,以為自己會換來鮮花、掌聲,以為自己會得到上司的賞識,會升遷。可為什麼到頭來,人們總是感覺不到他的成功?如果你還在想用“苦勞”的方式去贏得成功,你肯定會繼續成為角落裏自怨自艾的苦角色。

許多沒有把事做成的人常常用“沒有功勞,還有苦勞”來為自己辯解。是的,不管成果如何,隻要你付出了努力,人們會因為你做事兢兢業業的態度而對你有所同情和諒解。但是,商業時代以效率為先,靠業績說話。不管你多麼辛苦,多麼忙碌,如果你的工作缺乏效率,沒有業績,那麼一切辛苦皆是白費。在一家民營企業的項目總結會,項目經理喘著氣說:“老板,這三個月大家不眠不休,如期完成了項目,就算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吧?”其他主管個個都低著頭,用眼睛偷偷瞄老板。沒想到老板卻發火了:“這年頭,沒有勞動,就隻有疲勞,項目沒有收益,就是浪費!”一切用成功說話,隻有成功,你的付出才能得到回報,你經曆的苦難才有價值。這是一個靠業績說話的時代,在這個時代,隻有功勞,沒有苦勞。

市場經濟時代,市場隻認效率,顧客隻認功勞,消費者有選擇你的權利,但沒有選擇你的義務。假如你的產品質量不好,但不可能是因為你們員工千辛萬苦製造出來的,顧客就會去買。海爾集團OEC管理法可以用五句話概括:總賬不漏項;事事有人管;人人都有事;管事憑效率;管人憑考核。管事憑效率體現了隻認功勞,不認苦勞,更不能認疲勞。可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沒功勞有苦勞,沒苦勞有疲勞”的觀點是錯誤的。

承認苦勞具有嚴重的危害性,承認苦勞就是承認低效率,遷就低效率。企業的各項工作必須追逐效果的完成,沒有效果的工作至少是對人力和時間的浪費,當然還可能有資金和其他方麵的浪費。沒有效果的苦勞,對於企業又有什麼作用呢?

在沒有功勞的時候,強調苦勞也是毫無意義的。苦勞隻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而功勞才是業績的具體表現。衡量一個人的能力主要是看結果,以結果論成敗,以結果論英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文憑再高,工作再努力,如果沒有業績,一切都將是空談。試想,一個公司其全體員工都非常勤奮,非常敬業,但最終企業產品銷售不出去,無從贏利,企業將如何生存?所以說,再吃苦,再勤奮,苦勞再多,創造不了價值,業績都等於零,更不用談功勞之所在。

在當今社會,很多企業都是以績論功,以功論酬。不在乎過程,隻在乎結果。誰能為企業帶來效益,誰就是英雄。

沒有業績,一切都無從談起

華為的老板任正非曾經對員工講:“我們要多一點打工意識,少一點主人翁思想。什麼叫國際化?少一點狹隘的民族自尊心就是國際化。什麼叫職業化?少一些狹隘的主人翁意識就是職業化。”這些話聽起來刺耳,似乎與我們慣常的說法相悖,但是對正確認識個人與公司關係上卻有著醍醐灌頂的功效。

職業化地看待自己的工作,企業本來就不是家,不論是在外企還是在國企,不論是在公司還是在機關,企業就是企業,企業就是合法贏利的經濟機構,它發揮自己的職能,以此為社會做出貢獻。我們工作的目的,一是為了生存,二是為了發展。而企業聘用我們的目的隻有一個,就是創造價值。

日本某家企業有一個著名的“燒檔案運動”,就是員工過r試用期,公司當眾把此員工的檔案全部燒掉,讓大家忘記你來了多長時間。不管你是碩士、博十後,還是中專生,都沒有關係,燒了檔案之後,大家都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按照當年的目標往前衝,誰目標完成得好,誰就勝出。而你以前的資曆、背景,都不是評價你業績的重要因素。

但有些人認為,工作的時間越長,越能顯示自己的辛苦。其實,工作效率和工作業績才是最重要的,整天忙忙碌碌地“苦勞”但不見“功勞”,隻能說明你的效率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