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寫在前麵
這裏輯錄的是1975年1月至1976年1月鄧小平同胡喬木以及國務院政治研究室負責人進行的談話,共二十四次。其中十五次是鄧小平與胡喬木單獨談話。這二十四次談話,具體地記錄了鄧小平在1975年整頓中親自組建國務院政治研究室,並直接領導它同“四人幫”進行鬥爭,推動各方麵整頓的曆程。
1975年6月,國務院政治研究室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正式成立,7月上旬開始工作。這時,正是鄧小平領導的1975年整頓進入全麵鋪開和深入發展的時刻,同“四人幫”的鬥爭也進入了一個更為尖銳、複雜的階段。經過1975年1月黨的十屆二中全會和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鄧小平在毛澤東和周恩來的支持下,主持國務院工作。7月起,又主持黨中央日常工作。他緊緊抓住毛澤東學習理論反修防修、安定團結、把國民經濟搞上去三項重要指示,不失時機地對軍隊的整頓和工業、交通的整頓作了部署,並雷厲風行地領導了鐵路的整頓和鋼鐵的整頓。在很短的時間裏,鐵路運輸麵貌為之改觀,鋼鐵工業扭轉了欠產的局麵,並帶動了煤炭行業的恢複和發展。與此同時,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內,繼1974年挫敗江青等人的“組閣”陰謀之後,在1975年春天新的一輪較量中,在毛澤東支持下,又挫敗了“四人幫”企圖以“反經驗主義”來打擊周恩來、鄧小平等老革命家的圖謀。這就為鄧小平全麵開展整頓,促進全國安定團結,把國民經濟搞上去,提供了“文化大革命”以來未曾出現過的機遇。
整頓的全麵鋪開和深入發展,勢必要進到“四人幫”長期霸占的文化、思想、理論陣地,在那裏展開短兵相接的爭奪戰。整頓本身,也迫切需要輿論宣傳和思想理論的支持。而當時北京、上海的主要報刊都控製在“四人幫”的手裏,“四人幫”還培植了一批寫作班子做他們的吹鼓手和棍子。有鑒於此,鄧小平十分重視意識形態領域的鬥爭和基本理論隊伍的組建。
早在1975年1月上旬,鄧小平就同“文革”中一直受迫害、剛剛獲得解放的胡喬木商談此事。到6月,適應著形勢的迫切需要,很快就確定利用加強《毛澤東選集》第五卷編輯工作的時機,設立國務院政治研究室,由胡喬木和吳冷西、胡繩、熊複、於光遠、李鑫、鄧力群七位負責人領導。這個機構一成立,就立即開展工作,投入戰鬥。
在鄧小平直接領導下,政研室在1975年7月起的四個多月時間裏,除從事編輯《毛澤東選集》第五卷的經常工作外,主要做了以下各項工作,發揮了黨中央、國務院的參謀和助手的作用。
一、對思想文化工作進行了一些調查研究,收集和上報了一些材料,向黨中央和毛澤東主席轉呈了一些信件。在上送的這些材料和信件中,揭露了“四人幫”扼殺電影《創業》、《海霞》,阻撓出版魯迅著作,在報刊宣傳中不提“百花齊放”口號、鼓吹“三突出”等問題,抓住了他們破壞社會主義文藝的重要罪證。這些材料和信件,受到黨中央、毛澤東的重視。毛澤東對其中一些信件和材料所作的批示,特別是對《創業》編劇張天民的信所作的批示,極大地鼓舞了文藝界,沉重地打擊了“四人幫”在文藝界的黑暗統治,在全國廣大幹部和群眾中也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在毛澤東的親自過問下,電影《創業》、《海霞》得以通過發行,《魯迅書信集》得以出版,聶耳、冼星海紀念音樂會得以舉辦,長篇小說《李自成》得以繼續寫作和出版,李春光批判文化部的大字報得到肯定,“四人幫”通過文化部進一步控製出版陣地的企圖沒有得逞。
在調整文藝政策的方針下,1975年夏季,中國文藝界在一定範圍內開始衝開“革命樣板戲”獨占文壇的局麵,迫使“四人幫”在上述問題上不得不暫時轉入退卻和防禦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