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利普斯在其《事物的起源》一書中說:“中國是許多偉大而奇妙的發明的發源地。”富於創造性的中國勞動人民,對於人類航海曾做出過巨大貢獻。有關造船和航海的發明創造傳到西方後,不僅在曆史上起過重大作用,而且至今仍被運用在航海事業中。
自成體係的“中國帆船”(Junk)這個專有名詞,被載入英、法、葡、西、荷、德、意等航海國家的文獻、字典和辭書中。它的圖像被鐫刻在著名的印度阿旃陀壁畫上。而鄭和下西洋的寶船已成為空前絕後的桅帆海船絕響,為世界海上木帆船的發展史巔峰劃了一個句號。
源於三四千年前的中國木板船的獨特結構,導致了其後船尾舵、多重桅杆、肋骨、水密艙等一係列的先進屬具出現。人們讚美中國是“世界上最多的船舶圖樣”國家,“在設計上,能適應特殊的條件和不同的環境”。中國船舶具有船體堅固,載重量大,耐浪性、快速性、適航力強等先進的性能,堪稱古代船舶之最,中國船舶以此多種性能齊全而名著於世,創造了高度的海洋文明。
船用指南針、平衡舵、水密艙、車輪船等造船和航海技術,還有十多種技術傳到西方,促進了整個人類航海事業的發展。船用指南針為世界“地理大發現”創造了條件,不僅開創了世界航海史的新篇章,連同其他航海技術還被在當代加以運用。正如英人李約瑟博士所說:“中國人被稱為不善於航海的民族,那是大錯特錯了。他們在航海技術上的發明,隨時可見”。在“文藝複興”時期,“西方商人和傳教士在中國的內陸河道上所見到的航船,數量之多使人咋舌,而中國的海上艦隊,在1100年至1450年之間,肯定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在船舶推進方麵,中國的船藝領先於歐洲1000年以上”。他還列舉了中國船舶的先進屬具:櫓、風帆、平衡舵,以及車輪船等。櫓,世界各國學者認為“是中國發明中最科學”的一個成就。它是漢代一項突破性的大發明,除有推進作用外,還可以操縱船舶轉彎、調向;是一個縱向自搖式“推進器”,有結構簡單和一器多用並且具有高效率的特點。另外,像舭龍骨等一係列造船技術的發明,都是古代中國對人類的重大貢獻,它對提高航海船舶的穩定性和適航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中國舭龍骨的發明與應用比西方大約要早七百年。
鄭和下西洋的船舶和航行,就是在祖國輝煌航海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唐舶,最大的長達二十丈,到了宋代就有三十丈長者,而明代鄭和的寶船竟長達四十四丈。元代海舶則以創紀錄的續航距離而聞名於世。由此可見,中國古代船舶的優良性能,以及發展速度,和以“大”,負載多而見著。元代時,意大利大旅行家馬可·波羅在其《中國旅行記》一書中,說他親眼見到宿遷一段的黃河上,就在這個離入海口隻有一天的航程處,停泊有1.5萬艘海船。至於長江上,據“曾為大汗征收船稅者言,每年溯江而上之船舶,至少有二十萬艘”。我國古代無論是商船還是官船,很少以單船遠航,發展到明代,船隊的數量和規模更是空前壯大了,所以鄭和下西洋之壯舉,也是中國航海事業發展的必然。
第五節 鄭和的夢想
鄭和(1371~1435年),雲南昆陽(今晉寧)人。回族。原姓馬名和,小名叫三保,人稱三保(寶)太監。鄭和出身於伊斯蘭教世家。為元代大政治家賽典赤六世孫。曾祖父叫拜顏,娶馬氏;祖父稱哈隻,娶溫氏;父親稱馬哈隻,也娶溫氏。祖父和父親都曾前往麥加朝覲,故有“哈隻”之稱。當時,凡是朝拜過麥加的人,統稱為“哈隻”,“猶言師尊也”,故受到鄉裏的敬重。鄭和弟兄二人,哥哥叫文銘(或作文明),還有姐妹四個。由於很小就知道父親和祖父漂洋過海去過麥加,常聽到父親講述海上曆險故事,知道一些外國的風土人情和航海知識,因此,他立誌長大以後要去航海探險,也要到麥加去朝聖。
然而,鄭和11歲那年,在人生的道路上卻遭遇到了極大的變故,但這變故竟使他得以實現自己的航海願望,這可是始料所不及的。洪武十四年(1381年),因元朝滅亡後的梁王仍在雲南負隅頑抗,明將傅友德率領大軍攻陷雲南後,明朝軍隊抓了些男孩押到京城送進宮裏。11歲的鄭和便是其中之一,他被分發在燕王朱棣的藩邸裏服役。然而,鄭和卻沒有忘記自己的誌向,暗自刻苦攻讀,因此獲得廣博的學識,懷有智略。身為宦官的鄭和當時的聰明才幹,受到燕王的賞識。到了建文元年(1399年),當鄭和29歲時,跟從燕王舉兵,出戰入陣,建有奇功。燕王稱帝後,因鄭和靖難有功,擢內官監太監,時年方三十三四歲。當時主管宮室陵墓的建造,采辦宮內婚喪禮儀所需珍寶、香料、奇珍異物等事宜。
鄭和之所以被重用還有一個原因。在永樂元年之前,鄭和又與佛教發生了關係,認識名僧姚廣孝,而姚又是“靖難之役”的獻策人及決策者,與朱棣關係極為密切,這時姚還為鄭和刊刻的佛經上題寫有“所得勝報,非言可盡”的字樣。事實果如姚廣孝之所言。鄭和被姚推薦,恐為情理中事。何況,“靖難之役”,朱棣得宦官之助者甚多,故功成之後,重用宦者,推心置腹,賞賚有加。鄭和之功,又遠出諸宦者之上,除賜姓為“鄭”外,複選為內官監太監,以示酬勞。
至於永樂皇帝朱棣為什麼賜鄭和姓鄭,這裏麵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呢!據說,朱棣在平定叛亂的戰役中,他心愛的馬在北平姓鄭的村莊被敵軍射殺而死。正好,在此戰役中,鄭和可謂效盡了犬馬之勞。朱棣為紀念他的愛馬,也為表彰鄭和的功績,便為他賜了這個鄭姓。
鄭和經事成祖、仁宗、宣宗三朝。他具有多種才能。史書記載,“和自幼有才誌”,“才負經緯,文通孔孟”,“公勤明敏,謙恭謹密,不避勞勩”,又說“和有智略,知兵習戰,帝甚倚信之”。又粗知阿拉伯語,信奉伊斯蘭教和佛教,所有這些都對出使海上各國有用。永樂三年(1405年),鄭和被任命為下西洋的“欽差總兵正使”。先後七次奉使遠航,曆南海及印度洋和非洲沿岸30餘國,每次行程10萬餘裏,為時28年。仁宗時,曾任南京守備太監。宣德九年(1435年)病逝於航途古裏,終年65歲,賜葬於南京的牛首山。鄭和兄馬文銘之子暘(字恩來)過繼給鄭和,所生的後代,在南京和雲南,迄今已傳至20代以上。
這裏有一個曆史疑團需要加以澄清。在明初,朱元璋吸取曆史上宦官專權的深刻教訓,頒布了宦官不能識字讀書,不能做交通外官的禁令,又製了鐵牌,禁止宦官參與朝政。這些禁令隨著時間的推移,朱元璋自己卻帶頭打破了。他不僅派宦官外出辦事,宮中的宦官人數也越來越多,形成十二監、二司、七局二十一個部門。朱棣“靖難之役”勝利得益於宦官,因此更信任宦官辦事,派他們外出承辦重要皇差。不讓宦官識字已無人再提了。鄭和本身聰明好學,加之朱棣的寵幸,學到了文化知識,掌握了處理國家大事的本領就不足為怪了。
鄭和死後,在國內外留有許多遺跡,至今南洋各國人民仍舊奉他為神,立廟祭祀,香火不衰。在國內,有南京馬府街鄭和故居、淨覺寺、天妃宮、龍江灣寶船廠等遺址;在太倉有劉家港、天妃宮;在福建長樂則有太平港、天妃宮、三寶岩等。此外,在南海諸島中還留有永樂群島、宣德群島、鄭和群礁,以及署有與鄭和航海同行者名字的景弘島、馬歡島、費信島等。凡是在鄭和訪問過的亞非國家,尤其在東南亞,更流傳著許多關於鄭和下西洋的傳說故事,並有很多紀念活動。在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留有三寶瓏、三寶港、三寶洞、三保井、三保墩、三寶公廟等。相傳6月30日這一天,是鄭和在三寶瓏登陸的日子。每年到了此日,爪哇一帶的華僑都趕去進香。在蘇門答臘島上也有三寶廟。在馬來西亞的馬六甲有三寶山、三寶城、三寶井等。在泰國有三寶港、三寶廟、三寶宮和三寶禪寺塔。在北婆羅洲有中國河、中國寡婦峰等。
鄭和下西洋,這一段600年前的往事,牽動著多少人對中國曆史的執迷探索,流傳著多少佳話。“七洲洋中有種神鳥,狀似海雁而小。啄尖而紅,腳短而綠,尾帶一箭,長一尺許,名曰箭鳥,船到洋中,飛而來,示與人為準,呼號則飛而去。間在疑似,再呼細看,決疑仍飛而來,獻紙謝神,則翱翔不知其所之。相傳王三寶下西洋,呼鳥插箭,命在洋中為記”(陳倫烱《南洋記》)。
鄭和遠涉重洋,曆盡艱險,為世界“大航海時代”帶頭探險,為明朝跟海外各國的通商友好往來做出了重大貢獻。至於鄭和下西洋航程所繪製的航海圖,更為後世航行西洋提供了重要依據。
鄭和率領的船隊規模之大,曆時之久,以及在造船工藝上的突出成就,這在世界航海史上更是空前的,而航海與科學同步則更為鄭和西洋之行的顯著特點。鄭和下西洋進一步推動了中國特別是江南地區航海科學技術的發展。同時也輸入了海外的生產技術經驗,並促進了海外貿易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