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新鄖陽:柳長毅做了一個七年的夢(1 / 2)

曆史跨入2002年,這一年,鄖縣經曆一場“政治地震”後,半年裏沒有縣長的政府班子,迎來了代縣長柳長毅。那時,人們也許並未覺察到:這位有著中央黨校研究生學曆、原任十堰市委宣傳部副部長、並非鄖縣原住民的柳長毅,能給鄖縣帶來怎樣的福祉;也許,那時61萬雙眼睛同時聚焦了這位儒雅的“白麵書生”:你用什麼本事帶領我們走向幸福和繁榮?

受命於危難之際,柳長毅夜不能寐,麵對積壓大半年之久的政府事務,他邊著手處理堆積如山的問題、梳理亂如絲麻的工作頭緒,邊馬不停蹄地走訪、調研、考察、座談,了解縣情民心,並及時向縣委主要負責同誌彙報、溝通、交流看法,達成共識。

2005年5月,筆者在為《大江北去》寫作采訪時,已在鄖縣任職3年且在行政處級位置幹了17年的柳長毅對我說:“我是漢江二橋的始作俑者。如果國家發改委能通過漢江二橋規劃立項,鄖縣就有可能發展成為鄂豫陝三省貿易的集散地,就有可能發展成為車城十堰的產業項目區、新城區或後花園。一江二橋三鎮的格局將會實現一個高品位的、功能齊全的城市建設規劃,長嶺新區將通過一條雙向四車道公路與十堰緊密相連,沿漢江大道兩側將形成一個工業長廊,真正成為十堰經濟的北部組團。

“2010年我們城市人口將達到25萬人,十堰市區人口現有50萬人,若十堰能納入衛星鎮,將會成為百萬城市。如果哪一年十堰把我們變為鄖陽區,我願意變。讓這個地方在十堰經濟的輻射下,富裕起來,人民得到實惠。這個藍圖幾年實現?現在,經濟發展的背景已經存在,天時、地利都已具備,人和也達到了。如果發改委能通過我們建二橋,如果‘十一五’期間,省市政府、計劃、交通等部門支持我搞漢江大道,我想,我這個設想在五年內打起框架,十年內見成效,2015年實現。如果讓我在這兒再幹十年,我會實現這一目標。

但若不成,我做一任縣長,我們不過是鄖縣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過客,每一個過客都為這個藍圖做點事,這個藍圖就一定會實現。雁過留聲,人過留名,官過留什麼呢?留一點讓老百姓能得到實惠的事情,留一點發展的項目,留幾件給老百姓辦的實事。”

柳長毅的肺腑之言,感動世人。

筆者注意到柳長毅說的“始作俑者”。所謂“始作俑者”,是第一謀劃者、決策者。縱觀今日政壇,有“屍位素餐者”,有“貪汙腐敗者”,有“強權害民者”,人民多麼盼望多一些“在其位,謀其政”、能真心誠意為他們謀劃發展幸福的“始作俑者”。

柳長毅談話的另三個詞彙“十堰市的後花園”、“十堰經濟圈的北部組團”、“鄖陽區”,均以同一個信息強勢鍥入筆者心靈:有著“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信念的柳長毅殫精竭慮,要把鄖縣帶進十堰!讓鄖陽回歸!

從柳長毅到任至今,七年時間過去,也許我們可以用幾部書來表述鄖縣山河的巨變,但我們特別想說的依然是那座跨江大橋,依然是那幅蕩漾著藍色美麗的“一江二橋三鎮”宏圖。

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兩次轟然搬遷,使鄖陽古城12萬居民擁擠在僅有6平方公裏的三條溝嶺之上,人都堆起來了。就這樣,中線調水開始後又要淹掉近1平方公裏,淹掉六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