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城將要第三次搬遷。
一個千年古城在半個世紀內三次搬遷,這在世界城市史中絕無僅有!而兩個國家大型水庫丹江口水庫、黃龍水庫都建在鄖縣一個縣境內,這也是世界水利史上絕無僅有!三麵環水一麵靠山的縣城,第三次將往哪兒搬遷?城市將往哪兒發展?曾經有人設想過縣城向柳陂搬遷,但經考察,柳陂平地要淹,剩下的隻是一個孤島。柳長毅在上任之初,反複考察了茶店的長嶺地區,看到近30平方公裏的臨江崗地,那時,他即把目光鎖定了這個地方。
2002年冬季的一天,他隨城建局領導視察城區建設,當步入一號水庫大壩,放眼北望高高屹立的烈士陵園,看到陵園下寬廣的解放大道由北向南,筆直伸來,但到了一號水庫便戛然而止,旋而西繞,一潭死水臨門擋道。柳長毅倏忽就想:為什麼要讓死水擋道?何不將解放大道跨越水庫,直達江南長嶺這個大的發展平台,溝通江南、江北?逼仄在江北溝嶺之上的城區何不向江南延伸?
西方有一句哲語:上帝隻拯救那些願意自救的人。我們有理由相信:日後成為鄖縣發展至關重要的“一江二橋三鎮”的宏圖大略,應該說是上蒼在柳長毅冥想的那一刻,給予了一個願意“為民造福”的官員的一個提醒,是善良、母性的漢江給予了一個兒子溫曖的暗示。
2003年1月,一番深入調查研究之後,柳長毅在執政鄖縣的首次政府工作報告中,對城市發展的構想作了如下表述:“突出山水特色,拓展完善縣城空間布局和功能區分,將縣城布局調整為江北區、三門區和長嶺區,構築新的城市框架,力爭把縣城建設成為獨具特色的山水城和鄂西北的次中心。”
他們迅速請省設計部門完成了一個跨越江北、江南的新的濱江城市的規劃藍圖。
200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柳長毅更為明確地提出“一江二橋三鎮”的城市發展戰略,報告號召全縣人民,全力把鄖縣打造成十堰的後花園。
這是個前所未有的發展構想,細心的人敏感地預見,沉淪江下的鄖陽有可能要因此而複興。
接踵而至的是要建橋。連接江北舊城區和江南新城區必須建一座長達兩千米的大橋!此後兩年、三年乃至六年的日子裏,他們為了這座橋心力交瘁;為了這座橋跑了幾個萬裏長征;為了那張美麗的城市藍圖的最終實現,他們在兩千多個日日夜夜裏,頑強的以意誌與心淚澆鑄著關於未來城市的夢想。
2006年是“十一五”規劃的開端年,柳長毅奮筆疾書《對鄖縣發展定位的思考》,洋洋八千言對“科學把握鄖縣的發展定位,將鄖縣整體融入十堰城市經濟圈,成為十堰城市圈的一個板塊”作了深度思考和科學闡釋。
2009年4月22日,十堰市委書記陳天會“五個對接”講話之後,已任縣委書記的柳長毅激動萬分,他迅速召集各類會議傳達“4.22講話”。於是,“講話”如和煦的春風,刹那間吹綠了鄖陽山野;“講話”又似晴空朝霞,瞬時映紅了鄖山漢水。
在63萬人民的奔走相告中,柳長毅流下了感動的淚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