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政策資源:人民獲得福祉的第一資源(1 / 2)

陳天會講話不久,受十堰市委委托,十堰市人大調研組、政協調研組、發改委調研組等,先後蒞臨鄖縣,觀覽建設,傾聽民意,進一步調研市縣對接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一份份厚重的調研報告迅即送達市委;

市委、政府聽取各界人士的座談會在陸續進行:離退休老幹部座談會、各民主黨派座談會、知識分子座談會……

5月22日,洋洋2萬餘言的鄖縣縣委《關於加快與十堰城區對接發展,將鄖縣打造成為十堰區域性中心城市重要支撐的決定》和《關於加快市縣對接發展,把鄖縣建成十堰北部新城區的調研報告》送達市委;隨之,十堰市委政策研究室的《關於鄖縣縣改區的調研報告》,提交市委;

市委宣傳部組織“五大對接,區縣一體”市縣領導高峰論壇;

《車城大講壇》組織專家論壇;

……

“五大對接”的抉擇讓整個城市處在不亞於1994年地市合並時的激情與躁動之中。

車城十堰近四十年的建設發展,已成為中國極具魅力的內陸城市。“全國衛生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生態示範城市”和“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等榮譽桂冠紛紛落在了十堰。這是十堰的光榮與驕傲。

但終因地理條件所限,典型的百裏“溝城”,已成為十堰打造區域性中心城市的天然屏障。目前十堰城區的規劃麵積已基本飽和,在市區內幾乎找不到一塊5平方公裏的整塊土地,而市區周邊縱深又被高山所阻,新增建設用地必須開山劈石,這樣,不僅破壞生態環境,而且開發土地的成本也非常之高。

作為國家園林城市和生態示範城市,十堰城區最大的缺憾是沒水,沒有河流徑穿。先不說傳統的城市大都依水而建,單就現在人居要求的生態園林城市而言,如果沒有水的流淌,就缺少了基本的生態要素,整個城市就顯得沒有靈氣。在湖北省內,隻有十堰城區一家是有山無水的城市。

而目前,在鄂西北以及周邊一個更大的區域裏,十堰是實力最強的城市。但要想在今後的發展中充當具有帶動作用的“發展極”,建設區域性中心城市,必須要尋找更加有效的擴張空間。

無論是市委書記陳天會還是縣委書記柳長毅,無論是市、縣政府還是人大、政協,抑或各界人士代表,在他們的調研報告和座談論證中,無不把十堰城區的發展同時聚焦於“區縣一體,互動共贏”上來。他們看到了這一千載難逢的發展契機。他們認為——

科學把握鄖縣的發展定位,將鄖縣整體融入十堰城市經濟圈,既是事關鄖縣長遠發展的戰略選擇,同時也符合十堰未來發展的趨勢。目前,十堰市正在向100萬以上人口的大城市目標邁進,要想在較短的時期內實現這一目標,必須解放思想,大膽突破地域界限和行政區劃的束縛,尋找新的空間。

新的空間在哪兒?

在鄖縣:鄖縣“一江二橋三鎮”的城市架構形成後,鄖縣城區與十堰城區的通車裏程將縮短為15公裏。從開發容量來講,鄖縣未來的城區麵積將達到60平方公裏,僅長嶺區可供開發的建設用地就接近30平方公裏,相當於現在十堰城區建成麵積的三分之二。而長嶺地區早已定為鄖縣工業園區,近期又被國家發改委批準為省管縣級經濟開發區,這裏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基本完善,通過近幾年的發展,其工業經濟實力已得到快速壯大,園區經濟已具雛形,如果把鄖縣納入十堰城區,這將為十堰擴張城市空間減少開發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