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個性形成的2~3歲——妄想獨立的小大人1(1 / 3)

2~3周歲的寶寶,是最難教養的人生年齡,這時的寶寶妄想獨立,但由於經驗不足又獨立不起來,麵對別人的照顧卻又不領情,所以這一時期又被父母們稱為“最討厭的時期”。

這時的寶寶具有許多明顯矛盾的特點:既可愛又可惡;既大方又自私;既有依賴性,又有獨立性。因此,這個時的寶寶是最難教養的小淘氣。

事實上,2周歲的寶寶並非真的那麼令人討厭,它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階段。在這個時期,寶寶正開始形成自我,並且學習成為一個獨立的人,語言表達能力也在快速提高。同時,寶寶還總是處於兩個世界中:溫暖安逸並且依賴父母的過去世界和充滿刺激、獨立自主的未來世界。但是,畢竟對這個世界的認識非常有限,所以在寶寶的眼裏,世界是未知而可怕的。因此,父母在這個時期對寶寶一定要特別用心的照顧,無論做什麼都要把寶寶放在心上。

寶寶的個性發展與培養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寶寶性格能夠均衡發展,了解寶寶成長過程中可以預見的各個階段會對父母有所幫助。

寶寶能力特點

2~3歲之間,寶寶的個性發展非常快,這時寶寶體會到了自己的意誌力,懂得有可能通過爭鬥來統治別人。同時,由於身體機能還不成熟,寶寶逐漸懂得了羞愧和懷疑,而學習走路、抓握物體以及其他一些技能則給了他們選擇的自由。

這時候寶寶的括約肌也開始發揮作用,寶寶學會了控製大小便,可是一旦失禁並挨了訓斥,寶寶就會覺得羞愧。

這個時期寶寶的性格可以從3個方麵來描述。

活動性,即所有行為的總和,包括運動量、語速、充沛的活動精力等等;情緒化,即易煩亂、易苦惱、情緒激烈,這樣的寶寶比較難哄;交際性,即通過社會交往尋求回報,這樣的寶寶喜歡與別人在一起,也喜歡與別人一起活動,他們對別人反應積極,也希望從對方那得到回應。

寶寶的性格是這3個部分的混合體,3部分的比例可能有多有少。

寶寶能力培養方案

父母要多觀察寶寶的性格傾向:情緒化、活潑好動、或者是討人喜歡。

好動的寶寶動個不停,睡眠不多;情緒化的寶寶愛哭鬧,難哄;討人喜歡的寶寶很早就會對人表示他的感情,別人抱他時反應積極,容易安靜下來。

如果寶寶在某方麵表現得比較突出,父母要適應他的這種特點,並且鼓勵寶寶在其他兩方麵也要有所發展。

如果寶寶很情緒化,那麼父母就需個性培養與生活自理訓練

對於2~3周歲的寶寶來說由於許多令人興奮的事情都發生在這個階段,所以該階段無論對父母還是對寶寶都是一個挑戰。但是,這並不是一個令人討厭的階段,而是一個令人驚奇的階段。

這時寶寶會處處模仿達人——媽媽掃地他也掃地;爸爸擦桌子他也擦。在自理能力上,開始學著大人的樣子拿起牙刷刷牙。在個性上,這時寶寶既獨立又依賴,因此好多做父母的都抱怨說:“我家的寶寶快成了‘小尾巴’了,我出門的時候他總是拉住我的衣角;有人過來跟我說話時,他就藏在了我的身後。”要細心的照料、支持、指導與幫助,這樣會讓寶寶覺得更安全些,寶寶不會那麼易於激動。

如果父母能稍加控製、多多關心的話,一個做事總是急匆匆的寶寶有可能會緩解一點。

愛交際的寶寶與好動的寶寶一起玩遊戲能鼓勵他集中注意力,並增加他集中注意力的時間。

寶寶的心理特征與教育

寶寶在2~3歲的年齡階段,其生理以及心理都在發生巨大變化,常常會使人覺得這時的寶寶很不好教養。

寶寶能力特點

這時寶寶的逆反心理開始出現,並且好奇心也很強,於是凡事寶寶都想自己解決,但由於經驗不足,不僅常常把事情搞砸了,也會給身邊的人帶來很多麻煩。此外,這時寶寶的依賴心理與分離焦慮情緒也很明顯,由於這些個性特點,使寶寶很難與人相處。

依賴心理與分離焦慮

媽媽才剛離開一會兒,寶寶就早已鼻涕眼淚的塗了一臉,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本階段正是寶寶產生“依賴”心理之時,因此這時寶寶會對最親近的人產生“分離焦慮”,他就像一塊橡皮糖似的黏著媽媽,否則會哭鬧不休,如此“依賴”會讓媽媽很傷腦筋,在這時,爸爸媽媽常常會考慮是否應該將寶寶送入托兒所。

逆反心理

這時寶寶的逆反心理也出現,凡事都想自己來做。

由於各種能力的不斷增長,寶寶會走、會跑、會說話,所以他會常常覺得:“我已經長大了,可以自己完成所有的事。”以至於凡事都想自己來做,但是往往做得不是很好,弄得父母也跟著緊張。

對於照顧者來說2歲多的寶寶真是太難對付了,不鬧時乖的像可愛的小天使,一旦發起脾氣來簡直像個“小惡魔”,實在讓人不敢領教。

難以與人相處

2歲多的寶寶即使上了托兒所,通常也是老師心中難纏的角色,因為這時的寶寶比較容易出現搶同學玩具的情形,偶爾還會出現咬人、推人的情況。

其實,這與寶寶心理的變化有一定的關係。

寶寶剛從舒適的家裏進入另一個陌生的環境,難免會有些不適應,在家裏他是唯一的寶貝,他會理所當然地認為:“所有的東西都是我的!”看到別人有的東西自己也想擁有,這是2歲寶寶的一個特性,也是爸爸媽媽和老師們最感棘手的問題。

寶寶能力培養方案

2~3歲的寶寶心理和行為都在發生變化。隨著智力和語言的發展,寶寶開始有了一些屬於自己的想法,但是由於沒有自己處理事情的實踐經驗和能力,因此常常會有一些不容易讓別人理解的行為出現,從而造成父母的困擾,增加了親子之間的衝突。

了解寶寶的這些變化,並且對寶寶的行為加以理解教育,這是父母和寶寶相處的基礎,以下幾種教育方法,能使我們更好地和寶寶相處。

和小淘氣相處的方法

一致性的教育模式:如果寶寶已經入托了,父母要多與學校的老師溝通。

父母可以將寶寶在家裏的情況記錄下來,然後將記錄帶到學校和老師一起討論,建立起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盡量一致的教育模式,這樣才不會使得寶寶無所適從,同時對寶寶的心理和行為也比較容易把握,易於引導。

故事教育:許多爸爸媽媽也許會質疑:“和小寶寶講道理,他能聽得懂嗎?”可千萬別小看寶寶的能力,用寶寶聽得懂的語言與他對話,效果通常都不錯。很多時候,用講故事的方式來引導寶寶,嚐試和寶寶正向溝通,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堅持原則:不少父母在寶寶耍脾氣時,會采取妥協、滿足寶寶的需求等消極的解決方式,(寶寶想要什麼就給他吧,以免他哭鬧不止)以求能迅速地讓寶寶安靜下來。

但是如此反而會讓寶寶更加任性,所以,爸爸媽媽應該擁有正確的教養觀念:疼愛寶寶,但不要溺愛寶寶,在寶寶淘氣時要堅持原則;當寶寶吵鬧時,要用他可以理解的話語告訴他,那樣做是不對的。

樹立起寶寶的自信心

自信心意味著對自己的信任,是對自我能力的肯定,自信心的強弱往往決定著一個人做事的成功與失敗,因此,爸爸媽媽不要一味地指責寶寶的錯誤和失敗,而要啟發引導寶寶,樹立起寶寶的自信心。

寶寶能力特點

很早的時候,寶寶就會表現出積極或消極的情緒和自我體驗,到了快2歲時寶寶就已經能夠理解父母的很多話語和表情了,如果你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不在意甚至否定的目光,就會使寶寶認定自己沒有能力,認為自己無論如何努力都不會成功,就難有成就事物的動機。

反之,若不論多麼小的成就都給予鼓勵,寶寶會對自己的信心增加,也就提高了他對挫折的耐受力以及對問題的解決能力。

寶寶能力培養方案

為了培養寶寶的自信心,父母應重視從小培養寶寶樹立獨立自主的觀念,在建立良好自我概念的同時,讓他學著自己做點事,發現並欣賞自己的能力,在成功的體驗中增強自信、提高獨立自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