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秋思(1 / 1)

烏桕微丹菊漸開,①天高風送雁聲哀。

詩情也似並刀快,②剪得秋光入卷來。

【注釋】

①烏桕:落葉喬木,其葉經霜變紅,其種子可榨油。②並刀:並州(治所在今山西晉源)出產的剪刀。古時並州以產剪刀著稱。

【品評】

魯迅先生在給楊霽雲信中說:“我以為一切好詩,到唐時已被做完,此後倘非能翻出如來掌心之齊天大聖,大可不必動手。”似乎成為定評。其實,創作路數,一源百脈;詩家事業,萬古長新。宋詩雖不能如唐詩之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然其將詩才與哲思完美交融,發之以深沉、睿智的人生感喟,也未嚐非詩之正聲。陸遊的這首《秋思》,就明顯地表現了宋詩“以意勝”的特點,令人回味無窮。

詩作於嘉泰三年(1203)秋,詩人在山陰。詩前兩句描繪了山村秋季絢爛、明快的風光:烏桕葉正在變紅,黃菊吐蕊,長空雁叫,可謂一派“有聲有色”的光景。秋高氣爽,天高地遠,人的心情似乎也隨之高遠。飽經人世滄桑的老詩人,麵對一陽來複、秋風又起的自然律動,一定有自己獨特的理解,詩題為“秋思”,當有某種思考在裏麵。詩的前兩句設色如畫,將秋景寫足、寫透,正為後麵的秋思做好鋪墊。以“秋思”為題最著者,如後來元代馬致遠的小令《天淨沙·秋思》,被稱為“秋思之祖”,以寫蕭瑟哀愁著名,仍屬傳統寫秋的構思。而陸遊則一反傳統的騷人遷客述離愁、寫牢騷的老路,以一個別開生麵的比喻,來傳達自己詩情健旺、興會飆舉之態。正是那大自然的美開啟了作者的詩情,也正是敏捷的詩情使自然美轉化為藝術美。一個比喻,把創作客體和主體的關係、自然和藝術的關係溝通起來了。這裏“詩情”與“秋光”缺一不可,“詩情”是詩人的主體能力,“秋光”指藝術材料;沒有“詩情”這把快剪,再美的景致也隻能是缺少靈氣的靜物。

這首詩以新穎、奇特的比喻,表現了宋詩以意勝、喜說理的特點。一代有一代之文學,宋詩中之“雪泥鴻爪”、“半畝萬塘”、“不畏浮雲”等意象,精警動人,給人的審美感受同樣持久而強烈。《唐宋詩醇》論曰:“宋詩二家,日蘇軾,日陸遊。詩至唐而極其盛,至宋而極其變”,這一“盛”一“變”,概括唐、宋詩的趨勢,語雖簡約卻不失為客觀而有見地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