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送辛幼安殿撰造朝①(2 / 2)

【品評】

詩作於嘉泰四年(1204)春,是年詩人八十歲,家居山陰。這一年韓侂胄北伐方針已定,欲建立一番功業。當時,紹興舊臣所剩無多,一貫堅持愛國主義大旗,足以領袖群倫的,文有陸遊,武則有辛棄疾。陸遊被朝廷征召修史,辛棄疾則入朝差知鎮江府,負江防巨任。陸遊、辛棄疾,這兩位民族英雄,相差十五歲,但偉大心靈肝膽相照,交融無間。辛棄疾這次被起用,意味著北伐大業即將成為現實,詩人苦撐待變終於獲得了轉機。自己雖不能橫刀立馬,但想著自己惺惺相惜的朋友能親曆這一盛事,詩人也就抱著“功名在子何殊我”的心態為其鼓呼,於是就有了這首《送辛幼安殿撰造朝》。

這首詩可分三層,前八句為第一層,寫辛棄疾的文學才華及晚年閉門讀書、寫詩的生活。辛棄疾早年有過一段叱吒風雲的傳奇軍事生涯。後奉表來朝,回到大宋王朝的懷抱。但南宋政權實行偷安苟活的投降路線,加之辛棄疾“投誠招安”的特殊身份,使其後半生終歸沉寂,長期沉淪下僚,過著“退避聲名稱學稼”和“十年高臥不出門”的生活。投降路線活活扼殺了詩情將略,文武兼資的領袖才華不得施展,辛棄疾又是一個明證。中間八句,為第二層,寫辛棄疾時來運轉,抗金的夙願有望實現。辛棄疾此次入朝,意義重大,聯係本年五月,追封昔日名將嶽飛為鄂王,可見朝廷已決意北伐。最後八句,是第三層,對北伐寄予美好期望,並對辛棄疾有所勸誡。但曆史無情,韓侂胄倉促北伐,“贏得倉皇北顧”,本人也落得身首異處的下場,兩位老詩人的理想也跟著一起葬送了。陸遊把一腔愛國豪情,全部傾注於辛棄疾之上。通過愛國詞人辛棄疾的精神麵貌的生動刻畫,自己的一生鬱積也得以抒發。詩中寫到辛棄疾的失意,慨歎其才能,寄意其立功,都是既言辛又言己,一語雙涉。由於陸遊與辛棄疾兩顆偉大的心靈間的默契,陸遊才能塑造出這樣鮮明生動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