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書事(四首錄三)(1 / 1)

聞道輿圖次第還,①黃河依舊抱潼關。

會當小駐平戎帳,②饒益南亭看華山。③

【注釋】

①輿圖:地圖,這裏指代疆土。②平戎帳:平戎將軍帳幕。③“饒益”句:陸遊自注:“饒益寺南亭盡得太華之勝。”

關中父老望王師,想見壺漿滿路時。①寂寞西溪衰草裏,斷碑猶有少陵詩。②

【注釋】

①壺漿:用以慰勞王師的湯水。②“寂寞”二句:據陸遊《老學庵筆記》載,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西溪,其旁有西溪亭,亭旁小寺梁間揭有柟木板,上麵寫有杜甫的詩。乾元元年(758)杜甫路過西溪時,有《題鄭縣亭子》一詩:“鄭縣亭子澗之濱,戶牖憑高發興新。雲斷嶽連臨大路,天晴宮柳暗知春。巢邊野雀群欺燕,花底山蜂遠趁人。更欲題詩滿青竹,晚來幽獨恐傷神。”所謂“鄭縣亭子”,就是西溪亭。

鴨綠桑乾盡漢天,①傳烽自合過祁連。②功名在子何殊我,惟恨無人快著鞭。③

【注釋】

①“鴨綠”句:鴨綠:江名,在中國和朝鮮交界處。桑乾:河名,在河北省。②“傳烽”句:合:應當。祁連:山名,在今甘肅。③“功名”二句:意思是說你要是能恢複失地,立功揚名,那就和我自己立了功名一樣,但可恨的是沒有人肯揚鞭躍馬,爭取立功。著鞭:即加鞭,策馬前進的意思。

【品評】

詩作於嘉泰四年(1204),是年詩人家居山陰。

這一年夏天,朝廷明詔追封嶽飛為鄂王,表彰抗戰忠烈,反攻已成定局。戰爭雖未開始,但形勢已經明朗,詩人畢生夙願即將實現,禁不住炊欣鼓舞,整年的詩篇裏,都洋溢了舒暢、歡快之情。

這組詩的第一首,是充滿浪漫樂觀想像的冀望之詞,詩人想像著失去的疆土依次回到祖國的懷抱,希望自己能夠在軍隊的營帳中眺望華山勝景;第二首,寫關中父老簞食壺漿迎接王師,更有西溪衰草裏的少陵詩碑,見證這一千古盛事。第三首,寫東北、西北邊疆,都回歸祖國版圖,一想到這激動人心的時刻,不論誰立功揚名,都同我自己立了功名一樣而歡欣鼓舞。陸遊早年詩中,還頗有個人英雄主義的色彩,由於歲月的沉澱和胸襟的開闊,他能夠放棄小我,完全與國家的整體利益融為一體。

詩人這種既超脫又高昂的姿態,令人想起《墨子·耕柱》篇中的一段對話:“治徒娛、縣子碩問於子墨子曰:‘為義孰為大務?’子墨子曰:‘譬若築牆然,能築者築,能實壤者實壤,能欣者欣,然後牆成也。為義猶是也,能談辨者談辨,能說書者說書,能從事者從事,然後義事成也’。”這段話說得非常好,如同築牆需要挖土、填土、夯土的角色分工一樣,收複大計既需要當政者廟堂幃幄的謀劃,更需要千軍萬馬衝鋒陷陣,也需要詩人宣傳鼓呼!盡管角色有分工、地位有高低,而目標卻是共同的。有這樣分工合作的團隊精神,有共同的遠大目標,自然會產生“功名在子何殊我”的高遠境界。但問題是,墨子把情況想像得太過完美,“執事者各司其職”完全是一種對人性理想狀態的期望。實際的情況卻是,有些人在其位不謀其政,並不如墨子所意料的那樣盡其職守,南渡之後七八十年的曆史,不是已然充分地證明這一點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