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山村經行因施藥(五首錄二)(1 / 1)

耕傭蠶婦共欣然,①得見先生定有年。②掃灑門庭拂床幾,瓦盆盛酒薦豚肩。③

【注釋】

①“耕傭”句:耕傭:被人雇用耕田的農民。蠶婦:養蠶的婦女。②“得見”句:先生:指陸遊。有年:本指豐收之年,這裏作有幸、有福氣講。③豚肩:豬蹄髈。

驢肩每帶藥囊行,①村巷歡欣夾道迎。

共說向來曾活我,②生兒多以陸為名。

【注釋】

①“驢肩”句:這句是說詩人每次外出總是把盛藥的袋子掛在驢背上。②“共說”句:都說過去曾被先生(陸遊)救治。

【品評】

詩作於開禧元年(1205),是年詩人八十一歲,致仕居家。

陸遊是高壽的詩人。據說,陸家四代都有學仙修道的經曆,陸詩《道室試筆》曰:“吾家學道今四世,世佩施真三住銘。”陸遊《家世舊聞》中記載高祖陸軫曾煉過煉丹辟穀之術。不食穀物將近二十年。陸遊從南鄭前線調回成都後,四赴青城山訪仙學道。其學習養生是因自身生理早衰而起。但他懂醫道,喜愛方藥,曾整理過祖傳《陸氏集驗方》一書,深諳攝衛養生之道,後來自己身老愈健,六個兒子全是皓首童顏。難能可貴的是,陸遊並非隻關心個人的保健,而是持了儒者推己及人、民胞物與的精神,去救治那些窮苦的百姓。陸遊晚年長期住在故鄉山陰農村,看到鄉民為疾病所困,缺衣少藥,就主動上門免費為他們診病送藥,因此獲得了耕傭蠶婦最高規格的禮遇,不僅如此,因為他救活了不少人,還受到了當地農民的尊敬愛戴,其善行將永遠銘記在人民心中。

陸遊一生廣交天下朋友,普通的村民成為其詩描寫歌詠的對象。他經常與村鄰聚飲,同他們談論國家大事,是一種平等的交往。正因為如此,他獲得了有別於青史留名的另一種不朽的途徑,就是以口耳相傳的方式活在民眾心中。同杜甫關愛花鳥魚蟲一樣,陸遊對自己家裏喂養的貓、雞同樣予以愛護,前麵我們選了其《贈貓》詩,詩人因為家貧而對貓感到歉意;詩人另有《遷雞柵歌》,寫家裏的烏雞每天早上器宇軒昂地鳴唱,小孫子剛出生聽到雞叫就嚇得啼哭。家人商議把雞賣人,隻有詩人一想到雞將被殺心生哀憐,但又陷入了兩難境地。最後想出了給雞搬家的好辦法,讓烏雞帶著妻兒到東園去享受天倫之樂吧。詩自杜甫《縛雞行》化出,但杜老對“雞蟲得失無了時”想不出好辦法,陸遊卻能想出兩全之策,故高出一籌。很難想像,一個對動物的哀鳴毫無憐憫之心的人,怎麼可能去愛自己的同類?一個對同胞的苦樂漠不關心的人,又怎麼可能去愛自己的國家?明乎此,才可以理解,陸遊對國家的熱愛是與其博大深沉的“泛愛眾”精神密不可分的。與一般端居廟堂的士大夫不同,陸遊長期生活在民眾中間,他對民眾悲苦與福祉的理解深入骨髓與靈魂,惟其如此,他才能超越一己之憂樂,更準確體察普通人的內心世界,成為繼杜甫之後又一位深具蒼生情懷的“廣大教化主”(王世貞《藝苑卮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