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就問題所及的諸方麵,有選擇地查閱了不少國內外文獻資料,盡管目前與之直接關聯的專著並不多見,但仍可查到一些相近或間接的資料,並從中受到有益的啟示。這些文獻資料概括起來為三種類型:即教育與藝術教育類,陶瓷設計教育類,人文社會科學類。
高校陶瓷設計教育是整個教育體係中的一部分,它有著教育的一般屬性與作用,基本上是在藝術和設計院校中進行的,還與其他類別的教育,乃至純藝術教育有著一些近似點和交叉點。如馬和民著《新編教育社會學》(2002年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主要運用社會學原理和方法,對教育行動與事實進行研究及闡述,培養人們對各種教育現象、問題的分析能力,具有整體、聯係,辯證的思維方式,幫助我們養成用事實來說話的態度,發展對教育現象進行解析、批判和探究的能力,並掌握對教育問題進行綜合治理的知識與技能。特別是書中“重證據不妄言,追求精益求精”,“重論點不流離,把握整體觀”的見解給人以啟示。我也特別有感於書中經由一定的教育,可以賦予人們以曠達的人生態度,可以讓人們執著於工作之樂趣和將個人融於團隊之中,從而有益於全社會的和諧與進步的觀點。由龔寶善主編的《昨日今日與明日的教育》論文集(1978年台灣開明書店出版)。其中,邱兆偉的《我國職業教育的演進》一文,雖說它關注的是清末以來職業教育的學製、類科及結構三方麵的演變,但還是涉及和發掘了清末至上世紀70年代一些有關陶瓷設計教育的資料。
潘耀昌主編的《20世紀中國美術教育》(1999年上海書畫社),收錄了由袁熙暘撰寫的《中國藝術設計源流考》一文,此文依據清末教會學校、實業學堂等設置工藝與設計專業的狀況,初步對我國近現代藝術設計教育源流進行了考證,經由對其教學宗旨、專業設置、課程編排、教學方法及借鑒外國經驗等方麵的歸納、整理與分析,對今日之藝術設計教育改革,及中國特色的設計教育模式的確立,提供了一些有價值的參考。張小鷺著《現代美術教育學》(2002年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曆史地探討了中國美術教育的動態特點,分析了中國傳統的藝技綜合兼施的美術教育,是如何接受外來工業化職業教育的觀念而存在並延續至今;追溯了歐洲技能職業化產業主義教育產生的曆史淵源,以便我們重新認識手工藝、設計藝術等在內的視覺藝術的現代意義。並特別強調手工製作的民間工藝教育作為現代設計的重要方麵,在當今社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傳承人文精神、引發創造力和增加感性體驗等重要意義。
國外陶瓷藝術與設計教育方麵的文獻查閱,主要是利用本人2001年至次年赴英國合作研究,以及2004年在美國考察等對外交流時所收集的資料。這裏有幾條可參照的基本線索:一是對英國上個世紀上半葉起的工作室體係陶瓷設計教育的了解;二是對以英國胡佛漢頓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為主的、一些高等學校的現代陶瓷設計教育進行的考察;三是2004年在美國考察幾所藝術與設計院校時收集的有關信息。
埃德蒙德·迪沃爾(EdmunddeWaal)著《伯納德·裏奇》(BernardLeach),1980年太特畫廊(TateGallery)出版,裏奇在英國與韋奇伍德(Wedgwood)齊名,後者尊稱為“工業陶瓷之父”,裏奇則被譽為“工作室陶瓷運動之父”。這是因為他在構建和扶植西方與日本陶瓷工作室體係,以及從事專項工作室陶瓷設計教育和相關理論建樹方麵卓有成效。也可以說,由於裏奇的貢獻,倡導了將中國宋代陶瓷視同經典的理念,改進了完全依賴於傳統陶瓷設計教育的方式,結束了社會化的陶瓷設計教育在英國缺乏理論指導的曆史,實施了一套將社會化、理性化、感性化、技藝化和市場化相結合的新型設計教育方式。阿蘭·斯沃勒(AlanSwale)的《陶瓷藝術與設計教育的演進》(DevelopmentofCeram-cArtandDesignEducation)一文是出自於1997年英國胡佛漢頓大學藝術設計學院陶瓷係30周年慶典的論文集。文章對1842年陶瓷設計教育在該校開辦至今,就其所經曆的不同時期的變化進行了梳理。以便讓人們在回溯所有的變化時明白:為什麼采取新的模式是必要的?麵對變化會有些什麼認識上的差異,以及這種差異又會導致什麼樣的事情發生?還有人們通過做些什麼工作,采取何種方式來逐步變革舊的模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