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國高校陶瓷設計教育”一詞的理解,除了明確其時代特征、範疇所及和它的前後關係之外,主要涉及對陶瓷設計教育基本概念的理解。
就“高校”而言,這裏所指的是從辛亥革命後至今的含陶瓷專業的高等學校。其範疇所及,主要以我國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陶瓷設計教育為代表,聯係國內外高校陶瓷設計教育典型事例作相應的探究。其前後關係,指與我國高校陶瓷設計教育產生發展有關的前塵與後續,包括該過程中的演變方式,與外來文化結合現象和反映社會需求等方麵。
首先,我們不妨將“陶瓷設計教育”分解為“陶瓷”、“設計”與“教育”三個層麵來理解,這樣有助於我們遞進地了解各組詞義,繼而更好地領會與把握其整體含義。
“陶瓷”,可以說是一種人類創造性勞動的結晶,一種化自然物為人造物的典型的文明成果,一種悠遠與現實共融的文化載體,是人類不同時期生活方式的物化;人們視之為水、火、土、人融合而成的一門藝術。亦無異於“中國”一詞的同義語。然而更為確切地說,陶瓷是指人們依據需求及設想,利用天然和人工合成的粘土材料,經過成型、裝飾、上釉和入窯燒成等工藝方法所獲得的各種陶瓷製品(圖2-1)。“設計”,是一個動態發展的、內涵和外延頗具伸縮性的概念,是一種人為的造物活動,一種達到預想目標的思想方法,一種適時演進的觀念,一種可欲求或被認可的生活方式,一種對社會的責任,也是一種企望“心物合一”的實踐過程與途徑。從整體意義上來說,設計是人根據生活需要,利用一定的材料和工藝手段,依從一定的審美要求,最終以產品的形式(圖2-2),來實現自己對前三者綜合思考決斷的方法及過程。“教育”,可視為人適應生活需要的活動方式,是人際交往中的重要部分,是推動人類與社會發展的手段與動力,是文化產生和發展的必然產物,是個人之安身立本、求知立業的必由之路,更是關係國家興亡之百年樹人的大業。從最廣泛的意義上來講,教育是指那些有目的地引導、增進人的知識、技能,影響人的思想品德和行為方式的活動(圖2-3)。
其次,我們把上述三組詞稍做串聯來加以理解。可以說,陶瓷產品的成立及其優質有賴於設計;設計活動的功效如何,離不開教育引導;教育引導的媒介,來源於包含陶瓷本身在內的陶瓷文化;陶瓷文化最終構成人在該領域所有創造性活動的總和。可見,陶瓷、設計與教育這三者的內在聯係是缺一不可密不可分的。
然後,我們再從“陶瓷設計”的釋義過渡到“陶瓷設計教育”,以期對後者有一個較為全麵的看法。長期以來,陶瓷設計表現為人類研製陶瓷產品的思維與行動方法。其內容包括以陶瓷材料為主的物品;其過程大致為構想、計劃、實施和實現;其作用應當是造就一種媒介——陶瓷製品,並以此來滿足人的需求,協調人與環境、人與自然、人與生活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簡而言之,陶瓷設計是依人設想的功能效用,利用一定的物質材料和工藝技術,按一定的審美取向來綜合籌劃並實現陶瓷產品的創造性活動。
陶瓷設計雖源於傳統陶瓷手工藝活動,但人們總會適時改進生產工藝並賦予其新的含義。設計出來的陶瓷產品,除滿足人的物質需求外,還被視為文化知識意義上的“產品”,而不是簡單意義上的“物”,這種文化知識的體現,之所以將產品與單純的物區別開來,即由於產品是人的意願的體現,它具有物質與精神的屬性,能組成各種環境的因素,所以它超越了單純的物,並有助於生產技藝的提高、實踐經驗的積累、設計觀念的更新。經精心設計的產品投入使用,將使環境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協調,或富有情趣,或功能獨到(圖2-4),並在形成物質生活空間的同時,良好地影響人的精神生活及行為方式等。陶瓷設計可按生產方式分為現代機械生產的產品設計、傳統手工製品設計和機械與手工兩者綜合運用的三大方式。還可按銷售方式分為以批量消費為目的的—般設計和以特定人與場所需要的定向設計。前者須麵對市場,以大眾和團體為對象;後者則麵向雇主,以特殊環境和具體消費者為對象。無論何種陶瓷設計,設計者基本上將麵臨兩種性質的設計,即自選設計項目的“自發性設計”和被規定設計項目的“規定性設計”。就應用而言,設計的內容,應考慮陶瓷製品在一定的環境中,與人的生理、心理、生活習慣及生活方式等多方麵的關係,不僅要發現並選擇與功能和構造相吻合的形態,還要盡可能巧妙地利用材料和工藝手段,在方便生產、包裝、運輸、存放諸因素方麵精心考慮和處理,從而使設計合理、官人目有利於環保。就審美而言,它涉及設計師個人的價值標準、審美觀念和藝術素質。然而設計本身所要求的美,不僅僅是設計師個人主觀判斷的美,而要考慮符合具體要求,為消費者欣賞水平所認可的美。這就要求設計師必須立足於時代和社會,擁有相當的第一手調研資料等。當然,它並不意味著單純的對消費者的迎合,而要充分發揮設計原本就有的服務、教育和引導的作用。即達到被“認可”和作“引導”的辯證統一,從而創造出更具魅力與特質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