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創意而言,設計切不可是對既成產品的仿製,也不應是對別人設計的抄襲。因為設計的首要意義在於獨創。而獨創則是對該時代的人、環境、製品、市場等相互關係的認識和把握,再加上靈感和艱苦的工作。其契合點應是在功用上做出更加細致入微的考慮,或是在形式上能有賞心悅目的效果(圖2-5),也可以是這二者更為和諧的結合,以及綜合運用各類材料和新工藝技術手段等,力求從局部到整體找尋創新的契機。此外,也不排除設計取向的另一途徑——在原有同類產品基礎上作改革性的設計。
就工藝而言,工業化陶瓷產品範疇的生產線,是由自動化、機電化和手工操作兼而有之的多環節組成。其中無論哪一個環節出現任何一點問題,都將在最後產品的質量上得以顯現。這便意味著再好的設計意圖,也不能不看其能否通過工藝的檢驗。而手工操作類型的陶瓷設計,也必須在熟悉那一整套工藝的基礎上方能設計實施到位。毋庸置疑,工藝將形成對設計的多種製約。尋找設計出路很重要的一步就是利用製約,而利用製約的辦法就是要了解它、熟悉它,然後才有可能在製約中去克服它,從而獲得盡可能多的工藝製作上的自由。
陶瓷設計從來就是智慧和技藝並重的,亦是一項多方展開的智力活動和一個相對複雜的動態係統。它涉及工藝學、美學、生理學、心理學及市場學等各學科廣泛的知識,還須具備專門的設計技能。好的設計師,既要有豐富的感性知識,也應具備理性的設計判斷力,還不乏想象力、創造力和組織活動能力,並能敏感地應對各種變化,以及自覺學習運用新的科學技術。因而,陶瓷設計者應是既有理性,又富有激情與藝術品味的特殊人才。
必須指明的是,在現代藝術與設計教育領域裏,人們基本上已形成某種共識,即“陶瓷設計”是有別於純藝術範疇的“陶藝”的。前者是以物質功能為先導的綜合應用設計活動,後者的本質則在於以精神層麵為主導的純藝術創造。當然,二者在某些具體情況下,也可以通過人為因素而達到質的轉換或改變。
陶瓷設計的物品,有純實用、賞用結合與陳設品三大類及多種形式(圖2-6);陶藝創作的作品雖有不同的形式,但實質上和主流方麵是側重於純藝術的。因此,我們按照陶瓷在人類生活中所起的主要作用,將其劃分為“陶瓷設計”與“陶藝”兩大分支。事實上,這種劃分亦成為現代一般藝術設計學院的陶瓷學科內,可以分開也可混合的兩大平行發展的專業方向。循此,我們可知“高校陶瓷設計教育”的特征之一,就是在高等院校內係統進行的有關陶瓷設計的專業教育活動。
盡管陶瓷設計與陶藝的屬性不同,但它們在材料工藝方麵的同源性,與人類生活的相關性,以及在一定範圍內形態間相互轉換的可能性等,決定了二者之間存在一種既有區別,又相互關聯的微妙關係。這也在某種程度上潛藏了為什麼現下很多中外“陶瓷設計”與“陶藝”專業教育,有著“分”與“合”這兩種形式的緣由。即有的視前者屬於設計類範疇,視後者為純藝術類專業,因而采用將兩者分開的方式。如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陶瓷係(1978—1993)和德國哈勒藝術設計學院(BurgGiebichensteinU-niversityofArtandDesignHalle)的陶瓷專業是設計教育型的,而英國皇家藝術學院(RoyalCollegeofArts)的陶瓷專業則多是純藝術類的;有的還依據前述二者存有的同源性與關聯性,同時也在實踐中考察到了二者的基礎教育階段,確有不少技藝、設備和信息等資源共享的因素,故也有將二者融合在一起,再根據兩個專業方向,分單元、分階段施教的方式。如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陶瓷藝術設計係(1999—2006),英國胡佛漢頓大學藝術設計學院(UniversityofWolverhamptonSchoolofArt&Design),肯特藝術設計學院(KentinstituteofArtandDesign)的陶瓷專業,基本上均屬混合型的。
稍加分解和分析了“陶瓷設計教育”之後,我們已大致覺察到對其界說的線索或表述,即陶瓷設計教育就是關於培養人的陶瓷設計能力的行為與方式。但這還不夠充分,究竟對陶瓷設計教育作何界說,亦是本文欲將進一步展開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