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王永(2 / 3)

征遷——念叨著這個詞,我忍不住微笑。拆成了征,換得好。

一個“國”字臉的男人很顯赫地出現在屏幕中央,胳膊放在闊大的老板台上,前方對插著兩麵國旗。屏幕下方淡入的一行字標明著他的身份:副市長。他的眼神稍微有些遊離,顯然是在瞄對麵的提示板。不過聲音倒是很鏗鏘:都說征遷工作是工程建設中的難點,我想問題的關鍵是要從哪個角度上去看。隻要我們不把征遷工作看做是和群眾利益對抗的過程,而把這項工作看做是我們服務群眾的過程,看做是增進黨群幹群關係的過程,看做是促進社會和諧的過程,設身處地地為群眾著想,深入細致地做思想工作,尊重他們的意願和合理訴求,實現剛性政策,柔性操作,我想,我們的征遷工作就一定能做到以人為本,和諧征遷!

“吃菜,吃菜。”王強熱情地給我遞著筷子。廚房門響,女人又端出一盤蒜薹炒肉片。

“喝點兒?”王永也道。

“不喝。開車呢。”

“哦,那算了。”

無話。王永手端酒杯,看著電視。我也繼續看電視。此時的音樂突然輕快和緊張起來。畫麵上,工作人員笑容滿麵地來到村民家中,拿著本子記錄村民的財產情況,用照相機拍照,將宣傳冊頁分發給村民;微機室裏,工作人員坐在電腦前,打開相關頁麵,關注網民們發表的關於拆遷的帖子和言論;律師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來到村民家,向村民展示律師證,並向村民遞送相關的法律法規的冊頁和書籍;村委會的會議室裏,村民們正在參加“被征地農民就業培訓班”……

同步畫外音:時光荏苒,沉澱在移民心中的是深情的記憶。人間有情,政府奉上的是一片赤誠熨帖的心意!這些笑容綻放的誠摯,這些身影傳達的深情,這些腳步丈量的意誌,所有的政策和措施傳達出的決心,都如一條條無形的渠道,將政府的愛民之水引向家家戶戶……

接著又是記者采訪。被采訪的村民是一個中年男人,很瘦,眉眼都透著緊張。

記者:請問,房子的補償款是怎麼補的啊?

村民:有政策呀。你看,這上頭寫得明明白白的,(展示宣傳頁)磚混的是701元,附屬房是274元。俺家的是磚混的,是701。其他這些附屬房都是274。

記者:還補了什麼?

村民:有啥補啥。有個來路的都給補。這院裏的圍牆,一平方補40。要是土圍牆的話是26。水池一個165,門樓一個500。一個灶是165,壓水井是450,有線電視費和接收器安裝費加起來是200,電話還有移機費,是100。就連糞池都補110呢。要是有牲口的話,牲畜欄一個補165。

畫麵一一顯示:水池,門樓,灶,電視,電話,圍牆……

記者:這些價錢中不中啊?

村民:中,咋不中?!聽說目前是咱國家最高的補償標準了。比以前的補償標準高出好幾倍哩。

記者:您對補的標準滿意嗎?

村民:滿意。可滿意!

隨後是一個城中村支部書記的發言:作為山陽人,服從國家的安排,服務好南水北調的大局,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何況政府的措施這樣得當,沒啥可說的,搬!

看到此處,我們三個縱聲大笑。

接著說的是安置小區。畫麵上呈現出13個安置小區在地圖上的位置,鏡頭推近,是13個安置小區的全景規劃圖。若幹群眾在研看規劃設計圖,若幹群眾在研看戶型,若幹群眾在工地現場查看建材,若幹群眾在看樓盤的分配表……

記者采訪。

記者:覺得這房子怎麼樣?漂亮嗎?

村民:美氣得很!比老房強多了!

記者:按標準一人多少平米啊?

村民:生活安置用房是每人25平米,生產安置用房是每人15平米。

記者:啥是生產安置用房?

村民:就是門麵房。政府為我們以後的生活考慮,除了給每人25平米的生活用房之外,再給每人15平米的生產安置用房。到時候,我們可以做生意……

“這個還有些意思,”王永將杯中的酒飲下,說,“長遠。”

“這個模式咱們村以後能不能學學?”我終於搭上了話。

“已經開始了。”王永說,“我說的好事,就跟這個有點兒關係。”

說著,他便從口袋裏掏出了兩張紙,展給我看。我接過來,仔細看著。標題是七個二號黑體大字“聯合開發合同書”,下麵是兩個帶括號的小字:草案。甲方是張莊村委會,乙方是山陽市湖林置業有限公司。大致內容是甲方以土地入股方式投資,乙方以項目開發所需資金方式投資,共同對張莊村的一塊麵積為170畝的土地進行商住開發。具體方式是,土地入股定價為每畝120萬元,170畝約合20400萬元人民幣,也就是2億多人民幣。乙方照著這個數額按目前建築成本價每平米1900元折合成房產交付給甲方,這些房子除了住宅之外,還有生產安置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