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中國腐乳的悠久曆史與文化(3 / 3)

從食品科技史上講,自明清時期書籍中的腐乳生產史料很多。特別到清代,有關腐乳製法的記載大為詳細,如《古今秘苑》和《醒園錄》。

在《古今秘苑》的第四卷有建寧腐乳的製作方法:“十月將大豆去皮,製成豆腐壓成圓形豆腐,放入竹匾,撒入食鹽,放置一夜,再切成小塊,日曬,放入鍋中蒸之,再放入竹匾幹燥之。用上等醬醃漬,取出洗淨,再幹燥之。再加醬油,料酒、胡椒、辣椒、裝入壇,密封,放置數日,味相當好,若過一月更好,且能貯存不壞。”

當時的建寧腐乳生產,沒有前期(培菌)發酵過程,由豆腐幹直接醃漬劃塊,日曬及蒸幹,再醃漬晾幹、裝壇加酒料和後發酵而成。即使在後期陳釀中加了酒和調味料,由於缺少前期發黴工序以及缺少相應的蛋白酶作用,其產品的風味也比較單調,品質不十分令人滿意。這種工藝屬最原始的醃漬型工藝,早於天然(自然)發酵工藝。

清代李化楠的《醒園錄》中,對醃製型和發黴型腐乳生產方法,有較為詳細記載,分別舉例如下:

醃製腐乳、豆腐乳製法

製法1:將豆腐切成方塊,用鹽醃三四天,出,後曬兩天,置於蒸籠內蒸熟,出,曬一天,和麵醬、下酒少許,蓋密曬之或加小茴末,日曬更佳。

製法2:“每鮮豆腐十斤、配鹽二斤半。(鹽分成三份之,中當留一份,候裝壇時拌入糟內)”。

將豆腐一塊切作兩塊,一層鹽,一層豆腐,裝入盆內。用木板蓋之,上用小石壓之,但不可太重,醃二日洗撈起,曬之至晚,蒸之。次日複曬複蒸,再切寸方塊。配白糯米五升,洗淘幹淨煮透,撈飯候冷(蒸飯未免太幹,定當煮撈脂膏,自可多取為要),用白曲五塊,研末拌勻,裝入桶盆內,用手輕壓抹光、以巾布蓋塞極密,次早開看起發,用手節次刨放米籮揎之(次早刨揎未免太早,當三天為妥),下用盆承接脂膏,去糟粕不用,和好老酒一大瓶,紅曲末少許,拌勻。一層糟,一層豆腐,分裝小罐內,隻可七分滿就好,蓋密,外用布或泥封固,收藏四十天方可吃用,不可曬日,紅曲末多些好看,裝時當加白曲末少許,才鬆破,若太幹,酒當多添,俾膏酒略淹豆腐為妙。

製法3:“用鮮豆腐切成四方塊子,加一或加五鹽醃之,付滾水煮一二滾取起,用前方拌就。糯米飯與豆腐對配,層層裝入壇內,用酒作水,密封候二十日過可用。”

發黴腐乳、醬豆腐乳製法

製法1:用鮮豆腐十斤,配鹽二斤,切成扁塊,一層鹽,一層豆腐,醃五六天,撈起,留鹵候用。將豆腐鋪排蒸籠內蒸熟,連籠置於空房中,約半個月,候豆腐變色生毛,將毛抹倒,微微晾幹,再稱豆腐與黃(麵醬黃)對配,將留存腐鹵澄清去渾腳,泡麵黃(麵曲)成醬,一層醬,一層豆腐,一層香油,加整個花椒數顆,層層裝入壇內,泥封固,付日中曬之,一日可吃。香油即麻油,每隻(壇)可加四兩為準。

前法麵醬黃做就,研成細麵,加入澄清的醃漬鹵製成的麵醬黃,與豆腐幹混合發酵專用。

製法2:“先將前法做就麵黃研成細麵。用鮮豆腐十斤,配鹽一斤半。豆腐切用小塊,一層鹽一層豆腐,醃漬五六天撈起,鋪排蒸籠內蒸熟,連籠置空房中約半個月,候豆腐變色生毛,將毛抹倒,晾微幹,一層醬麵,一層豆腐,裝入壇內,仍加整花椒數粒,逐塊皆要離曠不可相挨,中留一大孔透底,裝滿,上麵仍用醬麵厚厚蓋之,以好老酒作汁灌下,封密,日曬一個月可用”。

上述幾種腐乳生產方法,有兩種不同之處:一種是醃製型腐乳,在後期發酵中添加酒和醬,無微生物培養過程,一般稱它為“原始工藝法”。另一種是發黴型腐乳,是將豆腐醃製蒸幹晾幹,置入空房中發黴,在15℃左右溫度中,經7~15天的微生物培養,在豆腐坯上長滿菌絲,再待發酵成熟,稱為自然發酵工藝法,又稱“老法”。

在清代,除《醒園錄》之外,還有趙學敏在《本草拾遺》中記載了“腐乳又名菽乳,以豆腐醃過,如酒糟或醬製法,味甘鹹,性平,養胃調中”。從上述這些記載,足以證明自明、清時期,特別是清代對腐乳生產的記載史文較多,技術已發展到一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