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乳是我國發明,生產曆史雖然悠久,但工業化生產發展緩慢,長期以來處在比較落後、工藝生產操作繁瑣、勞動強度高、衛生環境條件差和生產率低等的狀況下。
建國後腐乳生產得到國家黨和政府的重視關心,作坊式生產逐步向工業機械化生產邁進,工藝技術和生產設施不斷地進行了更新和改造,勞動條件得到了改善,結束了過去那種小驢拉磨生產方式。作者根據近50年來的發展,歸納出一個腐乳生產發展曆程:
20世紀50年代前,釀造腐乳主要利用稻草、麥稈的野生微生物培養毛坯,前期培菌一般要7~15天,後期發酵要6~8個月成熟,處於作坊式生產階段,產品無理化指標及衛生標準,稱“傳統自然發酵期”。
60年代,推廣應用分離純毛黴菌種,人工接種於豆腐坯(白坯)表麵,進行微生物培養,前期培菌縮短到3~4天,稱“純菌種保溫培養期”,這一時期為腐乳發酵工業化生產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70年代,應用曲類(麵曲、米曲、豆曲、紅曲)參與腐乳後期發酵,加快了腐乳的成熟期,稱“曲係應用發酵期”,使其成熟期縮短到4~6個月,同時加快了腐乳發酵工業化生產的步伐。
80年代,應用食用菌類(蘑菇、平菇、猴頭菇等)、花莖類(玫瑰花、桂花、生薑、人參)、曲類(豆曲、米曲、醬曲)、禽畜類(雞、火腿)、水產類(蝦子、蝦仁)等參與後期發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風味腐乳。
90年代,進入“生物技術應用期”,除生產工藝有所改進與突破外,同時又發展到試用“多菌種(毛黴、根黴、曲黴、酵母、小球菌等)及複合酶製劑釀造腐乳新技術時期”,進一步縮短了腐乳發酵期,前期培菌縮短到24~46h,後熟期縮短到2~4個月,有些成熟期更短。
從20世紀90年代末~本世紀初,進入腐乳“低鈉與保質期”研究年代,改變產品含鹽量過高不利於健康的狀況,讓腐乳氯化鈉含量降低30%~50%,同時能更有效地保持產品品質和風味,防止變質腐敗,保證商品貨架期。
腐乳工業發生較大的變化,其主要原因是國家經濟增長和科學技術進步,促使腐乳生產技術和工業化生產走向規範化和優質化。尤其是1975年的“青島會議”以後,國家為了進一步抓好腐乳生產,提出了豆製品、腐乳等產品的質量標準規格和產品的檢驗標準,為全麵提高腐乳的產品質量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在腐乳生產技術方麵,改革了原來傳統毛坯的自然發酵法(即利用稻草附著的毛黴菌生長在豆腐坯表麵),選擇優良菌種進行純種培養。采用純種懸浮液或固體菌(粉劑)接種於豆腐坯上,減少了雜菌汙染的機會,保證了產品的衛生質量,也提高了產品的風味。之後又在1980年的“西安會議”進行討論通過,最後由“兩部一社”發布(即商業部、衛生部和全國供銷社)。從此為全麵推動腐乳行業技術改造和提高產品質量創造了有利條件。隨著科技不斷進步,我國科技人員利用空調控溫方法,使腐乳能常年生產,結束了腐乳隻能季節性生產的局麵,從而使腐乳產量大增,並不斷地開發出適應市場需求的花色品種,腐乳生產遍及全國各地。其次又在原國內貿易部工業司和中國調味品協會的關心下,由中國釀造學會腐乳學組、上海鼎豐釀造食品公司以及北京釀造研究所等單位共同負責起草,先後製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SB/T 10170—93《腐乳質量標準和檢驗方法》和SB/T 10170—2007《腐乳》等標準。使企業生產優質產品有了重要參考和規範。近幾年來,在腐乳生產企業中,不斷湧現出名優產品,如國優、中國名牌、部優、省優、市優及地區名牌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