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糟方腐乳
腐乳的一種,又稱糟方。腐乳前期培菌後,添加的湯料中主要是醪糟或黃酒或酒釀糟,經後期發酵釀製而成的腐乳。
2.8 黴香腐乳
腐乳的一種。在後期發酵中,加入純黃酒或低度白酒作湯料,釀製而成的腐乳,有濃鬱的黴香及酒香。
2.9 醉方腐乳
腐乳的一種,又稱醉方。在後期發酵中,加入純黃酒作湯料,或湯料中隻有白酒和花椒,釀製而成的腐乳,口感細膩,味道鮮美,酒香及酯香濃厚。
2.10 太方
以規格區分的一種塊形最大的紅腐乳。大小為7.2cm×7.2cm×2.4cm,顏色鮮紅,香氣濃鬱,為一種傳統產品。
2.11 棋方
以規格區分的一種塊形最小的腐乳。大小約為2.2cm×2.2cm×1.2cm,顏色乳黃,甜味較濃,有濃鬱的醬香。
2.12 丁方
以規格區分的一種塊形較大的腐乳。大小約為5.5cm×5.5cm×2.2cm,具有紅腐乳的特色。
2.13 中方
以規格區分的一種中形紅腐乳。大小約為4.2cm×4.2cm×1.6cm,具有紅腐乳的特色。
3 工藝名詞術語
3.1 前期培菌
俗稱前期發酵。豆腐白坯製成後,在適當溫度下接上菌種,在培菌室內進行保溫培養的過程。
3.2 後期發酵
前期培菌結束後,通過醃製,加入湯料或輔料裝壇密封,再經一段較長時間的保溫或常溫發酵,至腐乳成熟的過程。
3.3 搓毛
用人工的方法,將毛坯間菌絲連接部分分開,並將菌絲體搓倒,使其成為外衣包住毛坯的過程。
3.4 倒毛
在前期培菌的後期,菌絲長到一定高度後出現的自然倒伏現象。
3.5 醃坯
又稱醃漬或醃製。在毛坯長成後,加入一定量的食鹽,利用滲透作用排出鹵水的過程叫醃坯,醃製後的毛坯稱作鹽坯。
3.6 控湯
毛坯經醃製後,從醃製容器中撈出,放在木屜內瀝去鹽水的過程,也可從醃製容器的下部直接放掉鹽水。
3.7 搓塊
為使鹽坯均勻接觸腐乳湯料或輔料,在入壇發酵前,將粘在一起的鹽坯一塊塊搓開,使其六麵都沾上湯料或輔料,這一工藝過程稱為搓塊。
3.8 配湯
配製腐乳湯料的過程。
3.9 封壇
將鹽坯加入湯料或輔料,裝入容器中進行後期發酵時,需將容器密封,一般使用的容器是壇子,故稱封壇。
3.10 擺籠
又稱上籠、擺屜。指接種後的白坯,用人工將其整齊地擺在籠屜或曲盤上,每塊間距在1cm左右,以利於黴菌菌絲的生長。
3.11 倒籠
又稱倒屜或倒盤。為利於毛坯上微生物的正常生長,需定時將碼放一定高度的籠屜或曲盤上下調換位置,以達到調節溫度的目的。
3.12 臭籠
接種後的腐乳白坯,在培養過程中,因汙染雜菌而使白坯表麵生長一層黃色細菌黏膜,同時伴有刺鼻的氨臭,致使前期培菌失敗。
附加說明:
本標準由商業部副食品局提出。
本標準由北京市第二商業局職工大學、四川省蔬菜飲食服務公司起草。
本標準主要起草人王暉、吳柏偉、賀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