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回 營救(2 / 2)

原來楊廣做了太子,他因樹敵太多,恐將來江山不穩,心中煩悶。一日,將此心思向宇文述說起。宇文述聽罷大笑。

楊廣向他詢問,隻聽宇文述道:“自漢末董卓之後,天下一亂至此。虧得皇上雄才大略,太子英勇善戰,海內終歸一統。隻有一條,馬上可得天下,卻治不得天下。得天下需狠,治天下應寬。今日隋家雖強盛,卻有前朝遺臣常懷仇恨,綠林之中心有異誌。為今之計,當不與這兩類人正麵衝突,善為化解,善養人民,則隋家可如漢家,風光一時矣。”

楊廣聽罷大喜。即上殿麵君,將宇文述一番說話告訴文帝。文帝聽後,也深以為然。一邊升遷宇文述為丞相,一邊囑咐太子以此約束官員。

楊廣即傳文帝旨意,命各地官員善待前朝遺臣,綠林人物,休養生息,勤心為政。

李密本為蒲山公貶至庶民,也知道這個消息,當下問蔡刺史道:“如此卻要如何打點?”

蔡刺史道:“也不需打點。因秦瓊乃是人命官司,需得在太原府唐公處周旋。弟子知道恩師與唐公乃是本家,素有交誼,隻需到太原府,說明秦瓊為綠林人物扛罪情由,唐公當可為他寬解。隻是就算誤殺,恐怕也隻有死罪可免,活罪是不能逃了。”

李密聽了此言,暗暗點頭。便辭了蔡刺史,徑往太原府來。

唐公聽李密到訪,急忙迎接。他本與李密同時因同事被貶,且在朝時便素有往來,此時見麵,分外親切。

聽李密說明來意,唐公急命屬下調集秦瓊案卷,見蔡刺史問案,樁樁件件,甚是明白,暗暗點頭。又見蔡刺史在最後注明,秦瓊不願說出證人,恐是為綠林中人遮掩。

唐公沉吟半晌。以唐公脾氣,此人雖然誤殺,卻與綠林中人難逃幹係。國法煌煌,豈能如此兒戲?但他又深知自己與太子素有過節,善待綠林人物既是太子說話,卻不願讓太子抓住把柄,讓他來害自己。

唐公心道,太子既然不可得罪,何不賣李密這個麵子,便將他死罪免了。當下唐公就給了李密一個實信:“秦瓊既是誤殺,又跟綠林中千絲萬縷,那死罪原是可免。隻有一條,活罪卻不可饒。就判他一個充軍吧。”

李密雖然並不滿意這個結果,但他知道唐公素來剛直,能夠免了死罪,已是大大的人情了。既然判個充軍,那也沒有辦法,隻是可請求唐公,判得地方稍近一些。

於是李密又向唐公道:“國法無情。既是判了充軍,原該如此。隻是不知可否將地方判得近一些?”

唐公心道:“這李密還真是一個講義氣的人,已經輕判,還要為朋友爭取。照理說,他既這樣求我,我原該允他。隻有一件,幼年時我發過誓,若掌權勢,必不徇私。卻又如何回他?需得想個萬全之策。”

忽地唐公想起一個地方來,心道:“我便判得你近一些,但這個地方卻是一個鬼門關。休道李淵狠毒,隻是給爾輩一個鑒戒。”

想到這裏,唐公對李密道:“既是要近一些,卻有一個好去處,幽州乃北平王治下,既近山西,亦近山東。便將秦瓊發配到那裏如何?”

李密此前雖在官場,卻隻是做自己的公爺,也不知地方上情形。不知唐公心中另有計較,還道他果是幫忙,急忙起身道謝,告辭去了。

原來唐公那日追趕秦瓊,風中隻聽得一個“瓊”字,又見他伸開五指,隻道那人便叫“瓊五”,也不知秦瓊乃是救他的恩人。他下了這一個狠手,卻讓二賢莊手忙腳亂。

這正是:隻因公忠欲報國,不知無意害恩人。欲知唐公如何整治秦瓊,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