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早於屈原的愛國女詩人——許穆夫人(1 / 2)

許穆夫人是我國曆史上最早的愛國女詩人,早於屈原約300多年出生在春秋時期衛國(都城在今河南淇縣)的王公之家,是衛宣公的女兒、衛懿公的妹妹。她天賦聰穎而多才多智,再加上生在了富貴之家,自幼接受了良好教育,很小就長於舞文弄墨,十三、四歲就開始吟詩作賦;著名的淇水培育了她熱愛祖國的高尚情懷。在她的處女作《竹竿》中,把她的多情和浪漫表現得恰到好處,詩中寫道:“泉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佩玉之儺。”短短十六個字,就把一群少女嬉笑玩耍在潺潺流水之間,衣冠上的金玉珠寶飾物,隨著她們輕盈而又節奏的舞姿,發出了悅耳動聽的響聲,動、靜相諧的畫麵完美地呈現在你的麵前。

許穆夫人生長的年代,正是周王室日漸衰微,諸侯林立、動蕩不安的年代。各諸侯國之間,以強淩弱、以大欺小的吞並戰爭時有發生,而當時的衛國就是一個比較弱小的國家。許穆夫人因為富有才智,常常為國擔憂。由於她的才貌出眾,許、齊兩國的國君都曾派出特使,向衛宣公求親。兩國許諾的聘金多少不同,許國雖小,但比齊國的多。衛宣公和妻子都很注重聘金的多少,便把女兒許配給許國國君。而他們的女兒則因胸懷大局,關注國事願意嫁到齊國去。因為許國(在今河南許昌縣東)比較弱小,且距衛國較遠。而齊國強大,距離又近。一旦衛國有了危難,可以得到齊國的救援。她的這種出於關心國之大局的主張,竟沒有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無奈之下,她隻好遠嫁許國,做了許穆公的妻子,故被稱為許穆夫人。

許穆夫人離開祖國以後,非常懷念故鄉和親人,常常憑欄遠眺,向著許國的方向,沉浸在對少時的眷戀和回憶中。想著想著,憑著她詩人的靈感,便會脫口吟出細膩清麗的詩句來。如在一首名為《竹竿》的短詩裏寫道:“藋藋竹竿,以釣其淇。豈不爾思,遠莫致之。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遠父母兄弟。” 全詩隻有八句,但感情豐富。作者借回憶在淇水之畔垂釣的情景,寄托對遠在故國的少時夥伴和骨肉親人的深切思念。

衛宣公去世後,他的兒子繼位,即衛懿公。這衛懿公是一位典型的花花公子,根本無心治國,把全部精力都傾注到奢侈享樂上。他的嗜好獨特而奇異,不愛犬馬鳥獸,卻偏偏與鶴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在宮中養了許多白鶴,不隻整天看鶴、玩鶴,給鶴吃好的喝好的,還給鶴先生們封了高官,甚至有的還拜為將軍。更為荒唐的是,為了滿足“鶴大人”們的龐大開支,竟向百姓收征“鶴捐”,無端地加重了貧苦大眾的負擔。他每逢出遊,眾鶴也要同時隨往。並要乘坐大夫才有資格專用的“軒車”。鶴“將軍”們跟在懿公的豪華乘輿後麵,或站或立,或躺或臥,浩浩蕩蕩,亂亂哄哄,弄得大街兩旁全是圍觀群眾。人們眼睛看著,心裏罵著,恨不得他與那龐大的鶴群一塊兒滅亡。

許穆夫人遠嫁不久,即到了公元前660年,北方的狄人大舉南侵,矛頭直指又小又弱的衛國。大批狄軍兵臨城下,情況十分危急。衛懿公急忙下令征召民眾抵抗,眾人因對他的積怨太深,拒不效力。倉促應戰的軍隊,因平日缺少嚴格訓練,懈怠成性,幾乎沒有什麼戰鬥力,所以,剛剛交戰,即潰不成軍。最後連懿公本人也出宮應戰,死於亂箭之中。很快,狄軍就占領了衛都,對當地居民大肆燒殺搶掠,後將空城也一炬燒毀。大批失去家園的難民,連夜南渡黃河,逃到了漕邑(今河南滑縣),過上了顛沛流離、食不果腹的生活。許穆夫人聽到故國遭受狄軍侵犯,哥哥懿公死於戰亂,眾多同胞過著苦不堪言的生活的消息後,異常難過。她悲傷啼哭,恨不得插上翅膀飛回祖國,親自掩埋哥哥的屍體,躬身慰問苦難中的同胞。但這隻是她的假想,實際上她什麼也做不到。無奈中,她去請求自己的丈夫許穆公,流著眼淚對他說:“君王,衛國遭到狄人的野蠻入侵,現在已經是國破君亡,黎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您是衛國的近親國戚,應當盡快派兵前往救援。如果您肯這樣做,臣妾這裏拜謝了。”

許穆公雖然很愛自己的妻子,但在權衡了救助衛國對許國的利弊以後,竟不顧夫妻情意,板起麵孔拒絕說:“夫人,現在的衛國猶如覆巢之卵,無一完好。孤君即使前去救助,也無濟於事了。相反,還可能觸怒狄軍,招致對許國的進犯。既然衛國的失敗已成定局,就沒有必要再搭進一個許國,使許國的君民遭殃了。你早已是許穆夫人,不要總是留戀著那個破敗的故國家園。好了,放寬心吧,隻要許國安全,你就會過著無憂無慮的幸福生活。”說完,還輕鬆以笑,用手輕輕拍了拍她消瘦的肩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