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穆夫人聽了,卻心如刀絞。默默叨念說:“見死不救,何以談到幸福,何況死傷的全是自己的骨肉鄉親。”她當時本想埋怨他幾句,但她最終沒有開口,隻是搖了搖頭,把滿腹的哀愁都咽了下去。她是詩人,多愁善感是她的特有。她有她的發泄渠道,那就是做詩了。於是,一首憂國憂民的詩作成熟了。這詩便是著名的《鄴風·泉水》,開頭幾句是:
毖彼泉水,亦流於淇。
有懷於衛,靡日不思。
孌彼諸姬,聊之與謀。
她生於淇,長於淇,她的腦子裏永遠有淇,所以在她看來,所有泉水都來源於淇。正是這潺潺淇水,讓她更加懷念衛國。現在衛國將亡,自己的丈夫又不肯出兵相救。怎麼辦?隻有淇水河邊那些美麗善良的姊妹們,能夠理解和同情自己,並且可以和自己共同謀劃救國大計。這是多麼純真的遐想、貼切的描述。
既然隻有“孌彼諸姬,聊之與謀”,那自己還是得回到衛國去,詩人思考的很細致,連返鄉要走哪條路都做了周密思考,詩中曾有:“出宿於泲(今濟水),飲俴於禰”等句,把在那裏吃飯住宿都想好了。盡管如此,這些依然是空想,實際上她是無法實現這計劃的。
當她意識到這近乎殘酷的現實以後,便從詩的幻境中走向了詩的現實,又做著名的《載馳》述說自己急於歸國的心情,開頭兩句便是:
載馳載驅,歸唁衛侯。
快快回歸衛國,去吊唁已死的哥哥衛懿公。這是多麼真切而淳樸的心裏描述。其實詩人要去哭悼的豈止懿侯一人,還有那麼多死於戰火的士兵和手無寸鐵的老少婦孺。接著寫道:
驅馬悠悠,言至於漕。
大夫跋涉,我心則憂。
這是說,陪伴她一同前往的大夫們,所乘坐的馬匹走在悠悠的長路上,經過艱難的跋涉,才到了漕邑。當她見到那些衣食無著的難民和破敗不堪的環境時,她的心情更為憂傷了。
《載馳》寫得很長,除了反映她思歸的急切,路途的艱辛和到了漕邑的心情外,還反複用了“既不我嘉”四個字。這說明,她顧念家人和同胞,是遭到一些人、特別是一些大夫們的責怪的。但她還是堅持己見,並反唇相譏那些武官們不能挺身捍衛國家,文官們拿不出善計良謀,用詩中的話說就是:“許人尤之,眾稚且狂。”這其中也隱含著對自己的丈夫——許穆公對衛國坐視不救的幽怨和譴責。
狄人破了衛國以後,齊桓公擁立許穆夫人的另一個哥哥公子申為衛國之君,稱為戴公。但是戴公命不當君,隻在君王的位子上坐了不足一年,便病故了。衛國人又從齊國接回了公子燬。這時的衛國還沒有從狄族人的手中完全解放出來。在許穆夫人所作《載馳》的廣泛而有力的感召下,齊桓公竭力支持和幫助衛國,據《左傳》記載:“許穆夫人賦《載馳》,齊侯使公子無虧率車三百乘,甲士三千人以戍漕。”此外,還贈公子燬良馬一乘,牛羊豬狗雞各三百對及若幹木料。宋國和許國的國君在齊桓公的帶動影響下,也派出使臣到衛國進行慰問,給予了道義上的支持。衛國軍民上下,見許穆夫人對故國如此關懷,鄰國又給予物質和道義上的支援,精神也為之振奮。於是,大家齊心合力,艱苦奮鬥,重建家園。公子燬更是心懷複國大誌,脫掉君王的衣冠,穿上百姓服裝,吃著粗茶淡飯,與大家一起早起晚睡,奔波在重建家園的軍民當中,不斷安撫他們、鼓勵他們,並切實解決大家生活上的困難。就這樣,舉國上下,團結得像一個人,很快在楚丘建立起一座新的都城。經過這次磨難,繼承了王位的公子燬,即衛文公深切體會到,如果沒有他的姑姑許穆夫人的高度愛國情操,沒有她的詩作《載馳》的強烈影響和她堅持不懈的奔走呼號,便沒有齊、宋、許等諸侯國在各方麵的支援,衛國也就很難恢複得這麼快,更不用說重登諸侯國的地位了。所以,他在感恩之餘,嚴格要求自己,勵精圖治、艱苦奮鬥,最終衛國又得以複興。
許穆夫人為了拯救祖國而滿懷激情寫就的《載馳》,既是流傳千古的愛國詩篇,亦可稱之為一個不凡女子的戰鬥誓言,在我國古代文學史上占有一席之地,這在一個詩人層出不窮的文化大國,實在難能可貴。許穆夫人作為一個富有才華的愛國女詩人將永遠受到尊崇,曾有人以詩的語言誇獎她的不朽:
真情迸發始為詩,許穆夫人唁衛時。
鐵騎吾邦今踐踏,烽煙是日頓蕃滋。
難得國破江河恨,瞻望雲飛草木悲。
千古興亡多少事,《載馳》吟詠豈遲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