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窮畢生精力於女權運動的唐群英(1 / 2)

唐群英的名字對於她非常貼切,她是名副其實女人群中的英豪。她生於公元1871年,正是清穆宗同治九年,慈禧太後垂簾聽政,對內專橫、對外以媚的亂世之際。她是喝著湘江水長大的,祖籍湖南衡山縣新橋村,其家名稱“三吉堂”。舊時凡居家有堂名的都不是貧苦百姓人家,或家產富足(解放前的地主富農),或主人享有聲望、特權。由此可以推斷,唐群英的家世不很普通。再加上她自幼有機會攻讀詩文典籍,長於舞文弄墨,尤擅寫詩,她本人除了有姓有名,還有字,曰希陶、號慕懿。這就進一步說明她的身世不同一般,非名門閨秀,則官宦之後。

唐群英剛剛懂事便對朝廷的腐敗、百姓的疾苦痛心疾首,尤其是對封建禮教殘酷地壓迫婦女更是憤憤不平。稍長,受維新思潮影響,立誌投身於推翻滿清反動統治和爭取女權的鬥爭。她對明清之際大思想家顧炎武的“以天下之權,寄天下之人”和“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等政治觀點和人權主張都十分讚賞,以她自己的智慧和理想提出了“換風”、“鈞天”等革除舊弊、倡導民主的口號。

1904年初,民主革命先驅黃興、宋教仁等在湖南長沙創建了“華興會”旨在“驅除韃虜,複興中華”,唐群英聞知以後十分驚喜,主動申請,成了早期的華興會員。後來,她知道孫中山正在日本籌建以“驅除韃虜、推翻滿清、恢複中華、建立民國”和“平均地權,改善民生”等為宗旨的革命組織“中國同盟會”,她深感中國有望、民眾有救了。已經三十五歲的她,興奮的得歡呼雀躍,夜不成眠,很快作出決定,自己要親赴日本,為“同盟會”的早日成立盡一份力量。

1905年8月“同盟會”宣告成立,她成了這個組織中的第一個女性成員。此後,她便奔走呼號島國各地,為“同盟會”壯大聲勢、積聚力量。三年後(1908年)學成回國,她成了一名職業革命家。為了資助革命事業變賣細軟家私,這時她已年近“不惑”,但史書中卻很少有關她私生活的記述。

1909年,她再次東渡扶桑,自己出資自任主編,辦起了《留日女子會雜誌》,主要是為爭取女權而大聲疾呼,在留學日本的男女學生中產生了很大影響。次年她又匆匆回國。

1911年9月孫中山、黃興等領導的廣州起義(即黃花崗起義),唐群英不顧艱險、不怕流血犧牲,積極投身其中。起義以犧牲了大批革命精英而宣告失敗,她為此曾曾頓足捶胸。經過這次火與血的洗禮,已經人到中年的她革命意誌更加堅定,她對天發誓要繼承烈士們的遺誌,堅持鬥爭。早在1907年革命鬥士秋瑾壯烈犧牲時,唐群英正在日本,她曾仰望祖國,熱淚長流,橫下一條心,要走秋瑾的路,現在又有這麼多年輕的同誌倒在了血泊之中,她更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不推翻滿清統治、不把女權運動搞得轟轟烈烈,死不瞑目。

1911年10月爆發了武昌起義,為了聲援這次大規模的武裝鬥爭,她在上海晝夜奔走,發動覺悟女性組織了“婦女後援會”、“女子北伐隊”、“紅十字會”。做了這些她仍覺得不夠,又親自率領一批體魄健壯、革命意誌堅強的青年女子,出沒於上海、南京左右,與殘餘的反動勢力做最後的鬥爭。她本是個文弱女子,但在槍林彈雨中卻能巧妙地指揮“女兵”們英勇奮戰,殲敵獲勝,建立了軍功。從此,唐群英的名字令敵人喪膽、人民尊敬。

早在“同盟會”初建時,由於唐群英的特立獨行,孫中山便熟悉了她的大名。她後來的革命行蹤一直受到他的關注。辛亥革命勝利、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孫中山決定親自接見並嘉獎這位巾幗英雄。

當她站在自己仰慕良久,早想拜謁的民國之父時,心情十分激動,頓時麵頰緋紅,深深鞠了一躬後,竟一時不知說些甚麼。她一身樸素、端莊沉靜,完全不像一個為革命能夠叱吒風雲、為推翻反動的封建統治敢於拿槍動刀的英武女性。孫中山凝視了她一會兒,微微笑著說:“新生的中華民國感謝你,我孫中山佩服你,並代表國民政府送你‘創立民國的巾幗英雄’稱號,獎授你‘二等嘉禾勳章’”。說完,將勳章親自為她別在衣襟上。直到這時唐群英才如酣夢初醒,再一次微微躬身、畢恭畢敬說:“這稱號這勳章,我受之有愧,比起那些革命先烈們,我做的那點事微不足道,請大總統收回成命,另授功勳卓著之人吧。”說完,摘下勳章。